峽區人們很早就發現認識到該地域的豐富鐵礦資源。《華陽國誌·巴誌》多出記載到鐵礦資源。“厥貢璆、鐵、銀、鏤、砮……桑、蠶、麻、苧,魚、鹽、銅、鐵、丹、漆、茶、蜜,靈龜、巨犀、山雞、白雉,黃潤、鮮粉,皆納貢之……敢欲分為二郡。一治臨江,一治安漢。各有桑麻丹漆,布帛魚池,鹽鐵足相供給,兩近京師。”
並在此處設立鐵官。“謹按《巴郡圖經》境界南北四千,東西五千,周萬餘裏,屬縣十四,鹽鐵五官,各有丞史。”“(宕渠縣)有鐵官。”
峽江地區的冶鐵不僅滿足自身需要,而且納貢給王室、供給京師以及其他地區,產、運、銷將會形成一個龐大的商業網絡體係。
4.其他產品與商業。
除了鹽、鐵之外,峽江地區的其他特產也促進對外貿易交換,《華陽國誌·巴誌》記載了很多特產,“桑、蠶、麻、苧,魚、鹽、銅、鐵、丹、漆、茶、蜜,靈龜、巨犀、山雞、白雉,黃潤、鮮粉,皆納貢之”。《蜀都賦》還專門記載了“巴菽巴戟”。
其中以丹砂礦較為有名。《史記·貨殖列傳》記載。
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清,寡婦也,能守其業,用財自衛,不見侵犯,秦始皇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築女懷清台。
《正義》引(據地誌》曰:“寡婦清台山俗名貞女山,在涪陵永安縣(今長壽縣)東七十裏也。”
巴地產的枸醬也很有名。上文已談到南越食唐蒙蜀枸醬,且這種枸醬獨蜀出。筆者以為此處蜀枸醬就是三峽地區所產的“蒟醬”,蜀在此處隻是漢代四川的概稱。《集解》引徐廣曰。“枸,一作‘蒟’。”左思《蜀都賦》中則將“枸醬”寫成“蒟醬”。“蒟醬流味於番禺之鄉……”裴駰引《漢書音義》曰:“枸木似榖樹,其葉如桑葉。用其葉作醬酢,美,蜀人以為珍味。”《索引》引劉德雲:“蒟樹如桑,其椹長二三寸,味酢;取其實以為醬,美。”又雲。“蒟緣樹而生,非木也。今蜀土家出蒟,實似桑椹,味辛似薑,不酢。”而土家族主要分布於三峽地區。所以枸醬主要產於峽江地區。
峽江產蒟在《華陽國誌·巴誌》也有記載。“其果實之珍者,樹有荔支,蔓有辛蒟,園有芳蒻、香茗,給客橙。”
因此著名的蜀枸醬主要產於巴地,被蜀商從峽江地區運往夜郎,再通過牂柯江販賣到廣州。
總之,漢代峽江地區附屬於成都平原經濟區,成都平原發達的商業對峽江地區商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於農業的不發達,峽江很多物品仰給於其他地區,峽江地區鹽、鐵、枸醬、丹砂、橘等產品又運往其他地區,這些商品交換進一步促進了本地商業的發展。峽江地區有很好的交通優勢,處於南方長江流域交通網絡係統的一個重要節點上,蜀商、巴商或者其他地方商人通過這個網絡將全國各地不同產品帶入峽江地區,或者將峽江的特產輸出,所以此地區考古文化麵貌才會如此複雜。商人不僅帶入商品,還將其他地區的生活習俗帶入峽江地區,促進了峽江地區意識形態的複雜化,雖然從考古資料很難複原這種意識形態層麵上的內容,但是這種影響肯定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