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華為人才儲備戰略
隨著華為公司國際化步伐的不斷加快,華為也在不斷調整自己的人才戰略,尤其是在人才儲備方麵的資金投入也是國內其他企業無法比擬的。華為在實現跨國化、向世界級公司努力的過程中,不斷完善企業的人力資源體係,堅持艱苦奮鬥的企業核心價值觀不變,著眼於未來,注重實踐,致力於打造一支善於學習的接班人隊伍。這便是華為的人才儲備戰略。
擺脫“三個依賴”,走向自由王國
一個企業的內、外發展規律是否真正認識清楚,管理是否可以做到無為而治,這是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優秀員工不斷探索的問題。隻要我們努力,就一定可以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早在1994年就曾提出,華為要思考怎樣全麵而係統地建設公司。華為是一個技術密集、資金密集、人才密集的企業,必須在奮力發展的過程中,逐步擺脫對人才的依賴、對技術的依賴、對資金的依賴,從必然王國逐步走向自由王國。
1997年,任正非再次強調,能否擺脫對人的依賴是衡量管理好與壞的標準。從字麵上來看,擺脫對人的依賴與人才儲備戰略,兩者之間似乎看起來是對立、矛盾的,然而這恰恰是華為人力資源管理的精髓所在。
關於自由,任正非的解釋是:“火車從北京到廣州沿著軌道走,而不翻車,這就是自由。自由是相對必然而言。自由是對客觀的認識。人為地製定一些規則,進行引導、製約,使之運行合理就是自由。”怎樣理解任正非總裁的這些話呢?通俗來說就是,建立規範的機製和流程,保證公司的正常運轉,用製度管理取代人的管理,通過有效的管理構建起能夠讓技術、人才和資金發揮出最大潛能的平台。
管理學上有一個觀點:“管理控製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控製也能達到目標。”這實際上就是老子所說的那句話:“無為而無不為。”《基本法》就是為了使公司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好像我們什麼都沒做,公司怎麼就前進了?這就是我們管理者的最高境界。
——引自任正非於1997年在《基本法》第四稿修改會議上的講話
華為高速發展的事實證明了任正非人才戰略的正確性。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大批民營企業開始崛起,然而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組織就開始出現惰怠,最終不是死於外部競爭,而是亡於內部腐爛。民營企業要怎樣謀求發展,發展後又如何規避堡壘從內部被攻破呢?關於這個問題,不僅華為在探索中發展,如海爾、阿裏巴巴、騰訊等眾多企業都在實踐中不斷探索。
隻是華為的探索更加堅定,更加動人心魄。華為瞄準了我國的組織問題,少說,多做。我們所看到的,已經是華為經行之有效的時候。華為認為英雄來自於前線,來自於基層,將軍為什麼不能出自英雄呢?
漢武帝時期名將霍去病17歲成為英雄,19歲成為將軍,22歲就建立了不朽的功勳。從現在華為的人才儲備戰略不難看出,華為正在挖掘和培養無數個“霍去病”。任正非曾經在一次工作會議上舉過這樣一個例子:“外國的人才流動比我們大得多,人家說兩個月出差回來辦公室一坐,三分之一都是新人,人家為什麼還能運行得非常良好呢?華為公司要用三到五年的時間實現管理上與國際接軌。”
華為堅持以奮鬥者為本,將最大的現金收入、股份分配向奮鬥者傾斜,找準人才突破口,從他們的心意出發,去碰撞、激發和創造出一個與眾不同的奮鬥者。華為認為,華為要保持持續發展,未來人才儲備必須要傳承華為的奮鬥精神。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建立一套相應的管理機製和流程。
華為指出,過去華為隻是一個由英雄創造曆史的小公司,現在正在逐漸變革為一個職業化管理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大公司,淡化英雄色彩特別是淡化領導者、創業者的個人色彩,是實現職業化管理的必由之路。隻有管理職業化、流程化,才能真正提高一個大公司的運作效率,降低管理內耗。
華為的人才儲備戰略,正走向一條全新的變革之路,這條路既要符合國內需求,又能與國際接軌。人才儲備最重要的是知識、技能,還是學曆?其實,這些方麵在目前人才市場已經不再缺乏,關鍵在於企業文化與價值觀能否傳承下去,這點非常重要。尤其是對於目前員工數量十幾萬、研發基地遍布全球的華為而言,企業文化與價值觀能否傳承下去,關係到公司能否長治久安。
拓展解析
對華為而言,艱苦奮鬥是它的“靈魂”。雖然華為人力資源管理隨著公司的發展在不斷變革,但艱苦奮鬥這個基礎價值觀從來沒有變過。新員工進入華為,處處都能感受到艱苦奮鬥。
有些人可能會問,華為都發展到如此規模了,為什麼還要艱苦奮鬥?相信這也是許多企業的堡壘從內部被攻破的症結所在。與其回答這個問題,不如先想一想另一個問題,那就是:華為為什麼能活到今天?華為的未來靠什麼活下去?
華為的人才儲備戰略也是圍繞著以上兩個問題來展開的。任正非強調,華為人的艱苦奮鬥創造了今天的華為,而艱苦奮鬥也是華為將來能夠活下去的保證。任正非對新員工說:“華為公司是一個以高技術為起點,著眼於大市場、大係統、大結構的高科技企業。以它的曆史使命,他需要所有員工必須堅持合作,走集體奮鬥的道路。沒有這樣一種平台,你的聰明才智是很難發揮,也不會有所成就的。因此,沒有責任心,不善於合作,不能集體奮鬥的人,等於喪失了在華為進步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