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辭令產生的積極效果,最直接的是退兵解圍。上述魯國展喜的外交勝利,就是很明顯的一例。外交辭令還可以瓦解敵人的聯盟。戰爭中,對立的雙方往往要拉攏各國結為聯盟,外交行人則善於抓住對方聯盟的薄弱環節,通過分析他們各自的不同利害得失而使對方的聯盟瓦解,並向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鄭國老臣燭之武就是通過分析晉、秦間的不同利害關係,而瓦解了秦、晉聯盟。魯僖公三十年秦軍圍鄭,燭之武臨危受命遊說秦穆公,三言兩語就為鄭解圍,成功地勸退了秦兵。利用外交辭令也可以維護自己國家的尊嚴。如齊、魯夾穀之會,齊國想以武力脅迫魯君,被孔子識破後,又用夷禮侮辱魯國,孔子大義凜然進行斥責,保衛了魯君的安全,維護了魯國的尊嚴。此外,外交辭令還有緩和兩國間的矛盾,為雙方和解留下餘地等政治作用。
外交辭令話題廣泛,對象眾多,目的明確。《左傳》的外交活動內容以朝聘會盟、吊唁送葬為主,圍繞這些內容,各國行人在外交活動中展開了眾多的話題。概括起來,可以分為以下幾類:盟誓,即兩國以上的使者就各自在盟約中的義務、地位、禮遇等問題進行談判,並簽定盟約;呈報,就是向自己的盟國稟報重要的國家大事,如新君即位、重要人物去世、天災人禍、戰爭援助等;勸諫,即對他國不當的言論和行為進行勸說、批評或製止;脅迫,即大國或盟主通過對弱小國家進行武力威脅或物質利誘,來取得政治上的支持;辯解,一國使者針對別國的指責進行申辯,或對他國的無理要求加以拒絕;賞賜,周王室、諸侯大國盟主對他國下達命令或賜物、賜胙甚至賜死;言誌,即兩國以上的使者就禮製、道德、舞樂等問題陳述見解,或在宴會上賦詩言誌。總之,外交辭令的話題涉及到社會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麵,同時,參與外交辭說的交際對象也非常繁多,遍及周王朝及齊、晉、秦、楚等20多個諸侯國。就人物身份而言,除了專門從事外交活動的官員以外,還有國君、大臣、臨時充任的外交史官,甚至連一些樂工、商人等都成為外交人員,可謂是數量眾多,人物駁雜。
外交辭令的另一藝術特點是委婉含蓄。如魯僖公十四年,秦、晉韓原之戰後,秦穆公俘虜了晉惠公,當秦軍押著晉惠公凱旋而歸的時候,晉國群臣大夫尾隨其後哀戚不已。於是秦穆公就派人對晉國諸大夫說:“寡君從晉君而西也。”明明是自己押著晉惠公的囚車回秦,卻說成是自己跟從晉惠公西歸,辭令委婉,幽默含蓄,很有諷刺意味。魯宣公三年春,楚莊王擊敗了陸渾之戎後,順勢向周王室示威,並向周使王孫滿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暴露出稱王天下的野心。王孫滿直接用治理天下“在德不在鼎”來作答,然後從九鼎的產生、作用、轉移等方麵,說明擁有九鼎靠的是有德而不是武力,整個回答平靜、從容、文雅、嚴密,突出了周王室受命於天,不可侵犯的神聖地位。魯僖公三十二年晉襄公在其母親的勸說下,釋放了在戰爭中俘獲的孟明等三位秦軍將領,隨後反悔,又派陽處父前往追趕。當時孟明等人已經乘舟離開河岸,陽處父聲稱來給他們送馬,要他們把船劃回來。孟明識破騙局,向陽處父喊話,表示感謝好意,“三年將拜君賜”,意思是等三年後再來拜謝晉君的這份賞賜,聽起來態度恭敬,語氣柔和,實際上卻暗含機芒,是宣布三年後必來報仇。
《左傳》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文學成就及藝術手法對後代文學發生了深遠的影響。
《左傳》與《春秋》所處時代相同,都是我國古代最初的曆史著作。《春秋》資料源自太史,內容簡練,像個流水賬簿,號稱“斷爛朝報”,雖具備了編年體史書的雛形,但隻有筋骨沒有肌肉,內容一點都不豐滿,更說不上有什麼明顯的史學理論。而《左傳》則不同。《左傳》體例嚴謹,內容翔實,所交代的事情條理連貫,無微不至,不僅在宏觀整體的史實敘述中貫穿作者的史學理論思想,保存了大量曆史資料,而且資料處理非常成功,還首創“史評”體例,即書內標識的“君子曰”、“君子謂”等形式,作專門評論,並總結出曆代史官記事規則的50條凡例,稱“五十凡”,提出對史家書法凡例和文字要求的見解。因此,作為史學著作,《春秋》難與《左傳》地位並列。
《左傳》作為中國古代傳統史學的開山之作,同時又是史學名著《史記》的先驅,其史學價值表現在許多方麵。
《左傳》在編撰體例上以全國範圍展開記事,將各諸侯各民族盡視為天子統治下的一體,從而奠定了中國史籍全麵記敘中華各民族曆史的史學傳統,這是一個最重要的價值。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友好往來,進行經濟文化交往是曆史的主流,矛盾、衝突和戰爭也在所難免,但不占主要地位,各民族融合、團結、維護國家統一以及共同繁榮發展是曆代的優良傳統。中國曆史上,雖然也經常出現分裂的動蕩局麵,但統一意識經久不滅,合而分,分而統,統一總是不可改變的主流趨勢。這種趨勢與中華民族的傳統觀念相關,其觀念來自曆代傳統史學著作的大力宣揚,而傳統史學著作關於民族統一的觀念意識,顯然受了《春秋》和《左傳》的深刻影響。西周時期,雖然中原地區還保存著許多部落小國,但周王朝無疑是天下共主;春秋時代戰亂頻繁,各諸侯大國連年爭霸,在一定意義上推進了中國的統一進程。《左傳》記錄了春秋時代120多個國家的曆史,作者以博大的胸懷,盡量地網羅各國的曆史資料,並努力照顧到薄弱環節,成為記錄春秋時代全中國範圍史實的信史。《春秋》和《左傳》記載當時全中國範圍內的各個民族的曆史,極力張揚一統意識,對國家的統一和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左傳》不論是從編寫範例上,還是從思想觀念上,都在張揚統一意識方麵深刻地影響了曆代的傳統史學。
另外,如前所述,《左傳》在史學理論、修史態度、史書體裁、史料運用、史家筆法、史評體例等方麵,也都對後代影響非淺。總之,《左傳》在中國史學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開創地位。
鄭伯克段於鄢
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薑,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薑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製。公曰:“製,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製: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製也,君將不堪。”公曰:“薑氏欲之,焉辟害?”對曰:“薑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暱,厚將崩。”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公伐諸鄢。五月辛醜,大叔出奔共。
書曰:“鄭伯克段於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誌。不言出奔,難之也。
遂置薑氏於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潁考叔為潁穀封人,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嚐小人之食矣,未嚐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従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薑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遂為母子如初。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賞析】
這篇文章是《左傳》的開卷名篇,是隱公元年的曆史記載。
本文寫春秋時期鄭莊公(鄭伯)攻克其弟共叔段的曆史故事及評價。這段故事發生在魯國早期,講的是魯莊公的母親和小兒子共叔段陰謀篡權的事。主要反映中國春秋時期政治鬥爭的殘酷,揭露了統治者內部為了爭奪政權,不惜進行陰險毒辣的、無情的殘殺,即使兄弟之間、母子之間也不例外。
這是一篇曆史文學,有很高的文學藝術價值,主要為人物形象刻畫的成功。 本文主要人物是莊公、共叔段、薑氏,三人皆形象豐富、有血有肉。其中,莊公以虛偽陰險,老謀深算為突出。共叔段則是一野心勃勃又鋒芒畢露的人。太後薑氏又是一個權欲熏心、情感畸形的婦人。三者那母不像母、兄不像兄、弟不像弟的政治政敵,在全文短短幾百字中刻畫得惟妙惟肖,揭露得淋漓盡致,堪為人物形象撰寫的一絕。
尤其將人物形象的刻畫和劇情發展,人物矛盾衝突巧妙地交織在一起,更充分表現了《左傳》筆法言簡意賅的特色。如莊公寤生,驚薑氏,故名“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子,亟請於武公僅十餘字,即不僅交待了禍起之緣由,同時也揭露了薑氏的偏見和權欲。而共叔段一而再,再而三的餅吞邊邑,擴大勢力:“既而太叔段命西鄙、北鄙貳於已……太叔又收貳以為已邑”。一方麵寫了事態的發展,同時又反映了他的貪婪。至於大臣們幾次對莊公的進諫,雖明裏是寫莊公的寬厚容讓,暗中卻存揭露莊公欲擒故縱的計謀。直至共叔段陰謀畢露,人心反向,才一舉擊之,足見莊公陰險。最後文章以母子在隧道中“融融”相見,和好如初為結局。體現了隨著政權鬥爭的結束,人物的矛盾也隨之轉化、緩和。
全文自始至終交織著奪權和反奪權的較量,滲透著情與權的離合,反映著明與暗的鬥爭。情節起伏跌宕,表現生動傳神。尤其言簡意賅,微言大義,僅六七百字即反映了古代尖銳的政治鬥爭和形象矛盾的人物性格,其高度的藝術概括力集中體現了《左傳》筆法的特色。
曹劌論戰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賞析】
這是《左傳》的又一名篇,是關於著名的“長勺之戰”的論篇,屬於《左傳·莊公七年》。
“長勺之戰”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以小勝大的戰爭。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齊桓公為報一箭之仇而背盟舉兵伐魯。魯莊公任用了有政治遠見和戰略觀點的謀士曹劌,結果獲得了勝利,為我國古代戰爭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左傳》擅長於寫戰爭,這篇論戰文寫的很精彩,僅120字,即把這場戰爭的起因、性質、戰鬥過程及獲勝評論皆作了精湛的闡述,其藝術特色在於謀篇布局的巧妙和繁簡取裁的得當。
文章重點突出曹劌和魯莊公的政治深謀及戰爭指揮藝術,下筆過程無枝無蔓、高度凝練,如謀士和莊公的三次對答皆步步相逼,無懈可擊。第三次機峰頓見,一句“忠之屬也,可以一戰”的點睛之筆,導出了“取信於民”、人心向背為戰爭勝利之本。
敘戰更是高度濃縮,兩軍對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曹劌二次“未可”與一聲“可也”。僅50字便把戰爭的激烈和指揮者對戰機的決斷躍然紙上。一句“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又點出了曹劌指揮的英明。
篇末評論更為精彩,一段“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故逐之。”以酣暢的文筆和高度的藝術概括力,為這場戰爭的總結大添光彩。
全文僅120字,即把一場古代戰爭描寫得有聲有色,引人人勝,不失為《左傳》描寫戰爭的一篇典範。
燭之武退秦師
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汜南。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力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其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嚐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