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極無為,是道家的重要思想,也是道家區別於儒、墨、法三家的緊要之處。儒家主張推行仁義,墨家主張推行兼愛,法家主張推行法治,他們都要做些什麼。道家卻主張什麼都不做,而且認為越做越糟糕。隻有什麼都不做,才能實現天下太平。
這種觀點,老子有,莊子也有。這裏說的“老子”,就是《老子》一書的作者。《老子》一書的作者是誰,沒人能夠肯定。以前有說是李耳或老聃的,也有說是太史儋或老萊子的,至今也沒弄清楚,我們且不去管他。《老子》一書寫於什麼時候,也不清楚。但我讚同許多學者的看法,應該成於孔子之後,莊子之前,比墨子和楊朱還要晚一些。《老子》其書,也有各種版本。過去流傳的版本,都是《道經》在前,《德經》在後。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卻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高亨、池曦朝先生認為,前一種是道家傳本,後一種是法家傳本(《試談馬王堆漢墓中的帛書〈老子〉》)。這個我們也不管,還按大家熟悉的版本來。總之,諸如此類的筆墨官司,我們都不在這裏打,隨大流。反正本書所說的“老子”,就是《老子》一書的作者。至於他是誰,這裏暫不討論,後麵我會談點看法,也隻是僅供參考而已。
莊子是什麼人,卻大體上是清楚的。莊子名周,字不詳,大約生於公元前369年,卒於公元前286年,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與孟子同時而稍晚。莊子是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當過蒙地的“漆園吏”。這“漆園吏”是什麼意思?是漆園這個地方的小吏,還是看管漆樹園的小吏,也不清楚。我們隻知道,莊子一生都很窮,長期住在“窮閭厄巷”,也就是貧民區。他也經常沒有飯吃,餓得麵黃肌瘦。有一次,莊子大概實在是餓得受不了啦,就去向監河侯借米。這位“監河侯”,按照唐代學者成玄英的說法,就是魏文侯。魏文侯說:可以。寡人正好要收稅。稅金收上來以後,借給你三百金(很多錢),行嗎?莊子一聽,鼻子都氣歪了。莊子說,鄙人來的路上,有一條魚困在車轍裏,向我求救。魚說,我是東海一名小官(東海之波臣),現在困在陸地上,快要死了。先生能不能弄一小盆水(鬥升之水)來讓我活下去?鄙人說:可以。鄙人正好要去遊說吳越之王,我讓他們把西江引過來救你,行嗎?魚聽了鄙人這話,冷笑一聲說:那先生就到幹魚市場去找我吧!
這個故事,見於《莊子·外物》。《外物》是《莊子》的雜篇之一,而雜篇又出於莊子後學之手,其中不少是寓言。所以這個故事是真是假,我們並不清楚,也不打算處處區分莊子和莊子後學。但莊子一生窮困潦倒,並不榮華富貴,則可以肯定。其實莊子要想富貴,也有機會。《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就說他曾經拒絕楚威王的拜相。這事《莊子》的《秋水》(外篇之一)還有更詳細的描述。《秋水》說,當時楚國兩位大夫千裏迢迢來到濮水(在今河南省濮陽縣),找到正在河邊釣魚的莊子,轉達楚威王的意思,說是我們大王想把國境之內的事來麻煩先生(願以境內累矣)!這意思很清楚,就是要請莊子當楚國的國相了。莊子沒有直接回答,一邊繼續釣魚,一邊頭也不回地問:聽說貴國有一種神龜,死了三千年。貴國的大王寶貝得不得了,小心翼翼恭恭敬敬地珍藏在廟堂之上,有這事吧?那麼請問:作為一隻烏龜,它是寧願去死,留下骨頭享受榮華富貴(死為留骨而貴);還是寧願活著,拖著尾巴在泥巴裏打滾(生而曳尾塗中)呢?兩位大夫異口同聲地說,那還用問嗎?當然是後麵那種。莊子說,二位可以回去了,我會繼續拖著尾巴在泥巴裏打滾的。
類似的說法,雜篇中的《列禦寇》裏也有。《莊子·列禦寇》說,有人想聘用莊子,莊子對使者說:先生見過那用來做犧牲的牛嗎?披著綢緞,吃著好料。可是,等到它被牽入太廟,準備殺了來祭祀祖宗時,它就算想做一隻孤獨的小牛(孤犢),還能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