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從楊朱到老莊3(1 / 1)

由此可見,儒、墨、道三家的社會觀和曆史觀可謂有異有同。相同的是,他們都認為當時的社會出了問題。不同的是,他們對出問題的原因看法不一樣。有什麼不一樣呢?孔子和墨子認為是缺少愛,老子和莊子認為是瞎折騰。

老莊是反對折騰的。老子有句名言,叫“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第六十章》)。小鮮,就是小魚。烹煎小魚,應該怎麼樣?文火慢熬。小火,少油,慢慢煎。水過地皮濕,火到豬頭爛。功夫到了,魚骨頭都酥了。如果頻繁地用鍋鏟翻,還不得翻成渣子?治理國家,也如此。不要折騰,不要胡整,不要好高騖遠好大喜功。《老子·第七十五章》說:老百姓為什麼肚子餓?就因為統治者收稅多(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老百姓為什麼難治理?就因為統治者做事多(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老百姓為什麼不愛惜生命,就因為統治者太想萬壽無疆(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既貪生怕死,又貪得無厭,當然就有為,就折騰,就做事多。做事多,怎麼就難治呢?因為“君有為,民多欲;君行暴斂,民多盜賊”,這是“曆史之必然”(高明《帛書老子校注》)。想想也是。君是人,臣也是人;官是人,民也是人。你能攻城掠地,我就不能偷雞摸狗?你能橫征暴斂,我就不能多吃多占?這可真是“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莊子的說法就更有意思,他告誡統治者千萬不要自作聰明。《莊子·胠篋》說,人們為了防賊,總是喜歡把自己的櫃子、箱子、袋子用繩索捆得緊緊的,鎖扣鎖得牢牢的。這也頂多就能防範那些小偷小摸。要是來個江洋大盜,扛著櫃子、拎著箱子、提著袋子就跑。哈!他還生怕你繩索捆得不緊,鎖扣鎖得不牢。統治者也一樣。他們築城牆,建軍隊,設政區,立法度,講道德,怎麼知道就不是為那些“竊國大盜”準備的呢?

所以,正如最好的社會是不需要任何人拯救的社會,最好的管理、領導、統治,也應該是看不見的。這就叫“太上,下知有之”,也有版本寫作“太上,不知有之”。太上,有人說是遠古,也有人說是最好,其實都一樣。因為在老子和莊子看來,最好的時代也就是最古的時代。不知有之,就是民眾根本就不知道還有領導人;下知有之,則是民眾僅僅知道有那麼一個領導人而已,並不發生什麼關係,等於沒有。這是最好的。次一點,是領導人和老百姓相互討好,叫“親而譽之”。再次,是統治者威脅老百姓,老百姓害怕統治者,這叫“畏之”。最差的,就是統治者侮辱老百姓,老百姓仇恨統治者,這叫“侮之”(《老子·第十七章》)。事情到這個份上,那就是亂世了。

老莊所處的年代,就是這樣一個亂世。亂的原因,在老莊看來,則是統治者和老百姓都在瞎折騰。老子和莊子都認為,從堯舜禹,到夏商周,整個天下的曆史,就是一部自以為是、自作多情又自討沒趣的“折騰史”。頻繁的戰爭和奢靡的生活固然是折騰,製度的建立和道德的建設,甚至包括科技的發明和文明的進步,也都是瞎折騰。隻有把這些統統廢除、拋棄,人類才能回到他們理想中那個最美好的時代和社會。這就是老莊的主張:無為。

那麼,他們的“無為”又有什麼內容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