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所謂“消極”了。不要以為消極就不好,消極並不是貶義詞。實際上,消極與積極,要看人和事。有些人要積極,有些人要消極;有些事要積極,有些事要消極。比如城市規劃,我就主張消極,即不是規劃幹什麼,而是規定不幹什麼。比方說,什麼東西不能建,什麼地方不能動,哪些水係要保留,哪些建築要保護。紅線圖畫出來,堅決執行,就可以保證子孫萬代不受禍害。這就是“消極規劃”。為什麼是“消極”呢?因為好像什麼都沒規劃。但這種“什麼都沒規劃”的規劃,才是最重要的規劃。
同樣,統治者或者領導人,在和平時期,也是消極一點好。至少,決策要謹慎。最要不得的就是好大喜功大有作為:先是設計一個宏偉藍圖,然後大興土木或者大動幹戈,最後沾沾自喜。其結果,弄不好就是勞民傷財,得不償失,甚至傷筋動骨,禍國殃民。為什麼會這樣?就因為他們多欲而有為。宏偉藍圖就是“為有為”,大動幹戈就是“事有事”,沾沾自喜就是“味有味”。糾正的辦法,則是提倡“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消極治國。比如西漢初年,一方麵因為天下初定,民生凋敝,統治者不能不克製自己的欲望;另方麵也因為他們推崇黃老,以道家學說為國家意識形態,於是便無欲以靜,與民休息。結果是什麼呢?是造就了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所以,不要輕易否定“消極”二字。要知道,就連治病,也有“保守療法”麼!看來,問題並不在於積極還是消極,而在於科學還是不科學。積極是科學的,就積極;消極是科學的,就消極。比如某件事情可能有負麵影響或者不良後果,就消極一點;某件事情能促進科學發展,就積極一點。總之,實事求是,因時製宜,因地製宜,因事製宜。
當然,老子他們的“消極無為”,並不是這個意思,他們也不知道“科學發展觀”。道家隻是敏銳地感覺到,統治者“積極有為”不是什麼好事,因為“有為”的背後往往是“多欲”。老子說,欲望這東西,是很害人的。比方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五彩繽紛讓人眼花繚亂,最後是變成瞎子;鼓樂齊鳴讓人雙耳失聰,最後是變成聾子;山珍海味讓人口味敗壞,最後是變成呆子;騎馬打獵讓人心花怒放,最後是變成瘋子;奇珍異寶讓人蠢蠢欲動,最後是變成賊子。欲望這東西,是不是很壞?更何況,上多欲則下多賊。所有人都欲壑難填,整個社會物欲橫流,天下非亂不可。
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糾正呢?
也隻有兩個字:寡欲。
首先是統治者要寡欲。《老子·第五十七章》說:統治者無所作為,老百姓就會潛移默化(我無為,而民自化);統治者喜歡清淨,老百姓就會走上正軌(我好靜,而民自正);統治者無所事事,老百姓就會逐漸富裕(我無事,而民自富);統治者清心寡欲,老百姓就會善良純樸(我無欲,而民自樸)。統治者自己“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老百姓就不會浮躁,不會動亂,不會多欲。這就叫“無為而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