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老莊之別1(2 / 2)

看來,對於同一問題同一結論(比如“不仁”),在老子那裏可能是邏輯推理,在莊子這裏卻多半是人生體驗。這也就是老莊的第二個區別,即“老子講邏輯,莊子重感悟”。所以,老子的道與莊子的道,雖然都是“無為”,也都“不可說”,但又頗不相同。老子的道是幹巴巴、冷冰冰、硬邦邦、無情無義、沒滋沒味的,因為它是邏輯。莊子的道,卻是生動鮮活、充滿情感、有聲有色、可以感知的。在莊子那裏,道不可說,卻可以體驗,就像風。在《齊物論》,莊子說,你聽過風的聲音嗎(而〔爾〕獨不聞之翏翏乎)?那天地之間噴將出來的氣,就叫做風啊(大塊噫氣,其名為風)!這風不吹則已。一旦吹起來,那是一呼百應,地麵上所有的孔穴都會發出聲音。前麵的吹著,後麵的跟著;前麵的唱著,後麵的和著(前者唱於而隨者唱喁)。如果是微風,它們就輕輕地哼(泠風則小和);如果是狂風,它們就高聲地唱(飄風則大和)。可是,風一停,就萬籟俱寂,一點聲音都沒有了。然而,這時你去看那些樹呀草呀葉子呀,大的也好,小的也罷,不都在那裏盡情搖擺嗎(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它們的擺動雖然不同,但在搖擺,卻是相同的。這就是“道”啊!

這可真是詩意,而這種詩意是老子沒有也不會有的。因為老子的工具是邏輯,老子的結論是推理。推理是冷靜的,靠理智;感悟是體驗的,靠慧根。所以我個人的體會,是讀老可以得智,讀莊可以得慧。這是把智與慧拆開了講。其實這兩個字原本就有細微差別。比如智力、智商、智術、智囊,這些詞裏麵的“智”,就不能換成“慧”。同樣,慧心、慧性、慧眼、慧根,這些詞裏麵的“慧”,也不能換成“智”。可見智慧雲雲,智與慧並不相同。從“智育”、“智謀”這些詞看,智,是可以通過教育來學習、傳授、掌握的東西,是能力(智力)、方法(智術),屬於社會。慧,則是氣質(慧性)、天賦(慧根),或者非同一般的特殊能力(慧眼、慧心),屬於個人。它不能授受,隻能啟迪。老莊之別,即在於此。所以讀《老子》可以治國,讀《莊子》隻能修身。

的確,《老子》一書中不乏權謀,《莊子》一書中則充滿靈慧。這就是老莊的第三個區別,即“老子多權謀,莊子多靈慧”。權謀用於政治,靈慧用於逍遙。當然,莊子是不是真逍遙,比方說,餓得要向別人借米的時候,逍遙不逍遙,我們不知道。但他內心深處是向往逍遙的,也浪漫的。有一次,惠子跟他講:魏王送給我大葫蘆種子,我種了下去,結果長出能裝五石米那麼大的葫蘆。這東西可沒什麼用。用它來盛水吧,皮薄,盛不住;做瓢吧,要那麼大的瓢幹什麼?我就把它砸了。莊子說,你也真是!你就不能用它做“腰舟”(相當於現在的救生圈),把它綁在身上在江湖之上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