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老莊之別2(1 / 2)

前麵這個故事,記載在《逍遙遊》。《逍遙遊》屬“內篇”,一般都認為是莊子本人所作。所以這故事反映的,就應該是莊子的真實心態了。還有一個故事也是在《逍遙遊》,也是惠子和莊子的故事。這故事說:惠子對莊子講:我有一棵大樹,主幹木瘤太多不合繩墨,支幹彎彎曲曲不合規矩。它長在路邊,木匠們都不屑一顧。這就像你的言論,大而無當!莊子說,哈!這還不好辦?你把那棵樹移栽到無人之鄉,曠野之處,然後無所事事地在它旁邊轉悠(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自在地在它下麵睡覺(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就行了嗎?看來,莊子是連自己的學說有什麼用都不在乎的,能不逍遙嗎?

老子就沒有那麼逍遙了。他其實很關心政治,總在為統治者出謀劃策,講聖人應該這樣,聖人應該那樣。比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等等。我們知道,老子所謂“聖人”,並不是孔子、孟子那樣的“道德先生”,而是“聖明的統治者”或“英明的領導人”。所以,老子講的這些話,便都是“為君主謀”,甚至是“權謀”。

老子的“權謀”,說來簡單,無非三條:一是“無為而治”,二是“後發製人”,三是“以弱勝強”。《老子·第七十八章》說,天底下,沒有一種東西比水更柔弱(天下莫柔弱於水)。但要說攻擊堅強,也沒有什麼能夠超過水(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再堅固的城池,洪水漫過來,也沒有了。再堅硬的石頭,水不停地滴,也能滴穿。這叫什麼?這就叫“弱之勝強,柔之勝剛”。最柔弱的,就是最堅強,也最有力的。相反,最堅強的,則是最脆弱的,最沒有力量的。所以《老子·第七十六章》說,軍隊太強大,就會失敗;樹木太茂盛,就會遭殃。為什麼?樹木太茂盛,大家都來砍伐;軍隊太強大,所有人都與你為敵。這就叫“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用老百姓的話說,就叫“樹大招風”,或者“出頭的椽子先爛”。

最後的勝利既然永遠屬於柔弱的一方,那又該怎麼辦?裝傻充愣,後發製人。《老子·第六十八章》說,善於當兵的,不英武(善為士者不武);善於作戰的,不憤怒(善戰者不怒);善於勝敵的,不與敵人交鋒(善勝敵者不與)。這是有道理的。別人還沒動手,你先跳起來,齜牙咧嘴,張牙舞爪,渾身的毛都豎起來,做不可一世狀。這是什麼?是剛出道的小公雞。相反,會打仗的,遇到真正的對手,一定不會示威、示強,隻會示怯、示弱。比如戰國時齊魏馬陵之戰,孫臏戰勝龐涓,用的就是這個辦法。當時孫臏對齊國的統帥田忌說,魏國的軍隊,一向瞧不起我們齊國,說我們齊國的軍隊是膽小鬼。那就讓他們這樣認為好了。請將軍下令:進入魏國後,第一天挖十萬人吃飯的灶,第二天挖五萬人吃飯的灶,第三天挖三萬人吃飯的灶。果然,龐涓追過來,看見這些一天比一天少的灶,哈哈大笑說,說我早就知道齊國人貪生怕死,卻沒想到他們進來才三天,就逃跑了一大半!於是拋開大部隊,自己率領小股精銳部隊深入敵後。結果怎麼樣呢?結果是龐涓在馬陵中了埋伏,全軍覆沒,自己也自殺身亡。而且,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孫臏還事先在設埋伏的地方寫下了一行字:龐涓死於此樹之下。請問,孫臏和龐涓,誰是高手?

看來,老子所謂“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其實就是“兵道”了。實際上,所謂“敵進我退”,所謂“以逸待勞”,所謂“以退為進”,所謂“以守為攻”,都是這個理兒。尤其是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必須這樣。曹劌說得對:“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莊公十年》)一個人的氣是有限的,總共就那麼多。鼓完了,也就沒有了。所以,要讓敵人“泄氣”,就得先讓他“鼓氣”。這也是老子的主張。《老子·三十六章》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也就是說,你要想讓對方收斂,就先讓他張揚;你要想讓對方削弱,就先讓他加強;你要想廢除對方,就先讓他興起;你要想剝奪對方,就先暫且給予。總之,必須先讓對方擴張(張之)、強勢(強之)、興起(興之)、得到(與之),然後才能收斂、削弱、廢除、奪取。這,難道不是權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