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即使你做出的選擇,又是一種習慣。它是你經曆挫折的一中後天性反應。你自己所不欣賞的方式消極的對待與你的願望不相一致的現實。事實上,無端憤怒是一種精神錯亂,每當你不能控製自己的行為時,你便有些精神錯亂。因此,每當你氣得失去理智時,你便暫時處於精神錯亂狀態。
同其他所有情感一樣,發怒是大腦思維後產生的一種結果。它不會無緣無故地產生。當你遇到不合意願的事情時,就告訴自己:事情不應該這樣或那樣,於是你感到沮喪、灰心;然後,你便會作出自己所熟悉的憤怒的反應,因為你認為這樣會解決問題。隻要你認為憤怒是人的本性之一部分,就總有理由接受憤怒情緒而不去改正。
但隻要你不去改正,你的憤怒情緒就會阻止你做好事情。成大事者是不會讓憤怒情緒所左右的。曆史上有好多這樣的例子,他們中能壓下怒火的就成功,而憑著這一時之氣行事的則大多失敗了。請看下麵的兩個例子:
公元前283年,劉邦與項羽在戰場上進行激烈的戰爭,就在此時,韓信攻占齊地後派人給劉邦送來了信,要求封他為假齊王。劉邦見信後勃然大怒說:我被困在這裏天天盼他來幫助,他卻想自立為王。正在這一時刻,張良用手拉了拉劉邦的袖子,悄聲對他說:“現在戰場形勢於我不利,怎麼能阻止韓信稱王呢?不如答應他的要求,立他為王以穩住其心,否則他會倒戈叛亂的。”劉邦這才恍然大悟,忙改口對使者說:“大丈夫平定諸侯,就當個真王,哪能當假王呢?”這一步棋穩住了韓信,使韓信盡心竭力地為劉邦效命,為漢朝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
三國時期,關雲長失守荊州,敗走麥城被殺!此事激怒了劉備,遂起兵攻打東吳,眾臣苦諫皆都無濟於事,實在是因小失大。正如趙雲所說:“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宜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漢,當圖中原……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上交,不得卒解也。”諸葛亮也上表諫日:“臣亮等切以吳賊逞奸詭之計,致荊州有覆亡之禍;隕將皇於鬥牛,折天柱於楚地,此情哀痛,誠不可忘。但念遷漢鼎者,罪由曹操;移劉祚者,過非孫權。竊謂魏賊若除,則吳自賓服。陛下納秦宓金石之言,以養士卒之力,別作良圖。則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可是劉備看完後,把表擲於地上,說:“朕意已決,毋得再議。”執意起大軍東征,最終導致兵敗,自已也因此丟了性命。
從這兩件事中就可看出,在關鍵時刻是不可以讓怒火左右情感的。不然有可能會為此付出代價。
那麼,怎樣消除憤怒情緒呢?下麵幾種方法我們可以借鑒。
第一,認清憤怒的誤區。
如果你仍然決定保留心中的憤怒,你可以以不造成重大損害的方式來發泄憤怒。然後,你不妨想想,你是否可以在沮喪時以新的思維支配自己,且以一種更為健康的情感來取代使你產生惰性的憤怒,雖然世界絕不會像你所期望的那樣,你很可能會繼續厭煩、生氣或失望;但無論如何,你完全可以消除那種不利於精神健康的有害情感——憤怒。
每當你以憤怒來應對他人的行為時,你會在心裏說,“你為什麼不跟我一樣呢?這樣我就不會動怒,甚至會喜歡你。”然而,別人不會永遠像你希望的那樣說話、辦事;實際上,他們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會按照你的意願行事。這一現實永遠不會改變。所以,每當你以為自己不喜歡的人或事動怒時,你其實是不敢正視現實而讓自己經受情感的折磨,從而使自己陷入一種惰性。為根本不可能改變的食物自尋煩惱真是太愚蠢。其實,你大可不必動搖;隻要你想想,別人有權以不同於你所希望的方式說話、行事,你就會對世事采取更為寬容的態度。對於別人的言行,你或許不喜歡,但決不應動怒。動怒隻會使別人繼續氣你,並會導致生理上心理上的病症。真的,你完全可以做出選擇——要麼動怒,要麼以新的態度對待世事,從而最終消除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