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培養決策力(1 / 3)

欲成就一番事業,不但要有絕大勇氣,更要有決策能力。

“夫英雄者,胸懷大誌,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也”,曹操的這番話,說的正是成大事者的決策能力。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要有全局觀念

古今中外傑出領導者大凡都是戰略家,他們具有戰略頭腦,即具有開闊的視野,統籌全局的能力。要成就一番事業,隻有具有統率全局的戰略頭腦,才能從客觀上把握事物發展的姿態和規律,作出正確的決策。

從曆史上來看,那些傑出人物,都非常重視戰略問題。三國時期,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為相,與他共圖大業,諸葛亮幫助劉備分析天下形勢,說:“今操已擁有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減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也,將軍豈有意乎?”隨後,諸葛亮幫助劉備製定了奪取荊州地盤,鞏固勢力,再聯吳攻魏的戰略計劃,這是諸葛亮根據天下的形勢做出的正確判斷和製定的正確計劃,充分顯示了諸葛亮統率全局的戰略頭腦。正是由於他的戰略頭腦,才使他能從客觀上掌握和駕馭全局的發展規律,做出正確的決策,從而最終幫助劉備確立了三分天下的局麵。

西漢的宰相蕭何,也是一位具有戰略頭腦的政治家。據《史記》記載,劉邦軍隊攻下秦朝鹹陽以後,諸將到秦府庫中搶劫金銀財寶,惟獨蕭何先到秦的丞相府中將禦史律令、圖書等收藏起來,並通過這些寶貴的資料,使劉邦對天下的各種基本情況有了比較細致的了解。蕭何此舉對西漢王朝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是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行動,國外許多著名的資產階級政治家、軍事家也很有戰略眼光。英國著名的資產階級政治家溫斯頓·丘吉爾就是一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麵對法西斯德國嚴峻的軍事威脅,首相張伯倫相信希特勒的政治謊言,采取綏靖政策,步步退讓,終使德國一再得逞其侵略英國的野心,而丘吉爾卻以其對政治的敏感以及無與倫比的大局觀,首先發現了納粹德國的狼子野心,大聲疾呼,對德積極作戰,並且從宏觀的角度上充分分析了整個世界局勢從而做出了驚人的決定。他說:“在過去二十五年中,沒有哪一個人像我這樣始終如一地反對共產主義,凡是我過去說過的話,我-個字也不想收回,但是,在此刻正在展開的景象麵前,所有這一切都變得黯然失色了……我們要給予俄國和俄國人以一切可能的援助。”丘吉爾從反法西斯的全局戰略出發,主張同蘇聯化敵為友,是極具戰略眼光的。正是由於他的這種戰略眼光,最終結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為贏得世界反法西斯的勝利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法國著名政治家,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戴高樂也是一位偉大的戰略家。1959年初,戴高樂當選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後,在對外政策方麵所表現出來的遠見卓識和戰略頭腦,今天仍熠熠生輝。他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對做美國的附庸。1963年初,戴高樂提出“歐洲人的歐洲”的口號,反對美國對歐洲的控製,正式拒絕了美國提出的“多邊核力量計劃”。不參加1963年限製核武器的莫斯科談判,也不在蘇美控製的“部分禁止核武器條約”上簽字。在當時,歐洲國家嚴重依賴美國,在帝國主義集團跟著美國跑的情況下,戴高樂能夠提出這樣的主張,充分說明其戰略頭腦,比之歐共體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才提出的“歐洲人的歐洲”早了三十年,戴高樂的戰略頭腦還表現在他1964年便率先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他認為,亞洲沒有中國,不能辦任何事。

戴高樂反對美蘇爭霸,反對任何大國的控製。他於1965年提出,要在世界上建立一種“新的均勢”,這種“新的均勢”要以每個國家的民族獨立和責任為基礎。1965年9月9日,他公開提出法國“最遲在1969年“不再接受聯盟”一體化”的約束。他認為,法國“必須拋棄這種在美國主持和領導下的北大西洋公約集團”。1966年3月9日,法國終於宣布退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這些都是戴高樂戰略性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