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先從小事做起(3 / 3)

有了,向前進一步是危險,向後退一步是災難,最後終於萬般無奈葬身火海。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遇事要留有餘地,不要把事情做絕。人生一世,萬不可使某一事物沿著某一固定方向發展到極端,而應在發展過程中充分認識,冷靜判斷各種可能發生的事情,以便有足夠的條件和回旋餘地采取機動的應對措。

我以前曾在一家新聞單位工作,曾經把一個采訪任務交給一個男同事,這件采訪工作在實施時存在一定的困難,我當時曾想詳細地向他介紹一下,可他卻拍著胸脯對我說:“沒有問題,包您滿意”。三天以後,沒有聽到任何的動靜,我便問他采訪進展得怎麼樣?進度如何?他才不得不對我說:“不像想像的那麼簡單”。雖然我也知道這個采訪不會很輕鬆,但對他當時輕易地拍胸脯表態卻大有反感,我又同意他繼續做些努力,完成采訪任務。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們無法預料它的發展態勢,有的也不了解事情的發生背景,切不可輕易地下斷言,不留餘地,使自己一點回旋都沒有。

有一位朋友與同事之間有了點摩擦,很不愉快,便對同事說:“從今天起,我們斷絕所有關係,彼此毫無瓜葛……”這話說完還不到兩個月,這位同事成了他的上司,我的朋友因講過過重的話很尷尬,隻好辭職,另謀他就。

因把話講得太滿,而給自己造成窘迫的例子到處可見。把話說得太滿,就像把杯子倒滿了水一樣,再也滴不進一滴水,否則就會溢出來。也像把氣球打滿了氣,再充就要爆炸了。

凡事總會有意外,留有餘地,就是為了容納這意外。杯子留有空間,就不會因為加進其他液體而溢出來;氣球留有空間便不會爆炸;人說話,便不會因為意外的出現而下不了台,做事留有餘地從而可以從容轉身。

我們可以見到一些政府官員在麵對記者采訪時偏愛用一些模糊語言,如:可能、盡量、研究、或許、評估、征詢各方麵意見……他們之所以運用這些字眼,就是想為自己留有餘地。否則一下把話說死了,結果是事與願違,那該多難堪啊!

那麼,怎麼樣才能為自己留有餘地呢?

(1)-對別人的請托可以答應接受,但不要“保證”,應代以“我盡量、我試試看”的字眼。(2)上級交辦的事當然接受,但不要說“保證沒問題”,應代以“應該沒問題,我全力以赴”的字眼。

這是為萬一自己做不到留後路,而這樣回答事實上又無損你的誠意,反而更顯出你的審慎,別人會因此更信賴你!即使事沒有做好,也不會怪罪你。

做人方麵

(1)不要與人交惡,不要口出惡言,更不要說出“誓不兩立”之類的話,除非有殺父奪妻之仇。不管誰對誰錯,最好是閉口不言,以便他日如攜手合作時還有“麵子”。

(2)對人不要過早地下評斷,像“這個人完蛋了”,“這個人一輩子沒出息”之類屬於“蓋棺定論”的話最好不要說。人的

另一個故事的主角也是個宋國的農夫。他在田裏插好了秧,就盼著秧苗快快長大,好有一個大豐收。他性子太急了,每天都要去看看秧苗長高了沒有。這天他幹了一天活回來了,非常疲勞。別人間他忙什麼,他回答:“我把秧苗都往高拔r拔,這樣它們就可以長得快了。”根據這個故事也出了一則成語叫“揠苗助長”。

這兩個人的做法在我們看來,自然是可笑的。但實際上我們在追求成功時,也常會這樣做,隻是沒意識到罷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