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不被偶然現象所迷惑(2 / 2)

那麼,該如何和自己不喜歡的人打交道呢?

一是忍讓”,寧可自己受委屈吃點虧,也不要為小事而與對方爭個臉紅脖子粗。甚至頭破血流。清代時,當朝宰相張英與…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鄰而居。兩家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英出麵幹預。這位宰相立即作詩勸導:“千裏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見書明理,立即把院牆主動退後三尺,葉家深感慚愧,也把院牆讓後三尺。這樣,讓一讓,出來一個六尺巷。

三是主動接近對方。你可以先伸出友好之手,你可以主動和對方打招呼。對方原來可能懷有的對你的戒備心或敵意就可能化解。你很客氣地提出的一些問題,他們就可能會加以注意和改進。三是把你想像成對方。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你就可能體會他們的想法,從而修正自己的一些不正確的做法。這有助於雙方關係的改善。四是接受他人的獨特個性。人人都有其特點,不要試圖改變這個事實。接受他的本來麵目,他也會尊重你的本來麵目。不要強迫別人接受你的觀念念。

五是去想對方作對了的事。對方也不是總是那麼招你煩的,他們也有好的一麵,試著去發現這一點。六是以自己的言行去感化對方,影響對方。

有一個故事:一位老人坐在一個小鎮郊外的馬路邊。有一位陌生人開車來到老人麵前,陌生人下車問老人:“請問先生,住在這個小鎮上的人怎麼樣?我正打算搬來住呢。”老人看了一下陌生人,反問道:“你要離開的那個地方的人怎麼樣?”陌生人回答:“不好,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我住在那裏沒快樂可言,因此我打算到這兒來住。”老人歎口氣,說:“先生,恐怕你要失望了,因為這個鎮上的人,也和你那兒差不多。”這位陌生人走了,繼續去尋找他理想的居住地。過了一會兒,另一位陌生人來到老人麵前,詢問同樣的問題。老人也同樣反問他。這位陌生人說:“哦!住在那裏的都是非常好的人。我在那裏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但我正在尋找一個更有利於我的工作發展的小鎮,我舍不得離開那個地方,但是我不得不尋找更好的發展前途。”老人麵露笑容,說:“你很幸運。居住在這裏的人都是跟你原來住的地方一樣好的人,你將會喜歡他們,他們也會喜歡你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你想尋找敵人,你就會找到敵人;你想尋找朋友,你也就會找到朋友。不善於與人相處的人,到了哪裏,都會認為別人難以相處。善於與人相處的人,見到任何人,都會相處融。

能夠與人融洽相處的人是一個快樂的人,一個大度的人,一個與人為善的人。即使賺錢不多,也很滿足,因為他能從融洽的人際關係中獲得報酬。一位叫馬格勒的美國人在《個性與成功生活》一書中寫道:“我們要容忍、諒解以及去愛別人,而不是等待他們來服侍我們,更不是給他們機會去表現他們的缺點,而是要我們自己積極主動地容忍別人和討人喜歡。……以一項對別人友善及有益的計劃來發展我們自己、我們的能力以及個性,會使我們的友誼更高貴。”如果我們像馬格勒說的這樣去做了,“惡鄰”和“損友”也有可能改變為善鄰和好友,誰說不存在這種可能性呢?

美國成功學家馬爾登說:“如果你個性開朗,能夠和各種人交往,那將會因為交遊廣闊而獲益匪淺。”他推薦了《讀者文摘》上的一段文字給我們:

“某些人認為,世上最快樂的事就是和“我們的同類”建立友誼。抱有這種錯誤思想的人,永遠無法體會到去結交三教九流各色朋友的那種樂趣,例如挖蛤人、養火雞的人、私家偵探、伐木工人、古物修複家。這些人的生活多姿多彩,與他們交往能為你帶來無限樂趣……”

不要隻想著和“我們的同類”打交道,你也要學會和你“另類”的人打交道,也許他們是你不喜歡的“惡鄰”和“損友”,但他們也是活生生的獨具特點的人,不過是有些毛病罷了。你要學會快樂地去與這些人相處,打開你的心靈,引導出他們內心的善良。隻要你自持,你就會有所收獲,感受到一種新的人生體驗和樂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