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希望有專業的會議室,則可以選用網絡教室如網梯實時多媒體交互係統(www.coco800.com)http://351.whaty.net/mcs/index.asp。
步入視頻時代
如果有人要參加美國總統選舉,如果他不舉行盛大的發布會,如果這在以前,一定會被看成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在今天,有人偏偏不這樣做;如果在今天他仍然隻知道舉行盛大的新聞發布會,這反而會被看成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2007年1月20日正式宣布消息時,美國前第一夫人希拉裏就偏偏沒有舉行新聞發布會,而是拍攝了一段視頻,發布到她的個人網站上,同時也用電子郵件的方式發給她的支持者。在宣布參選的消息後,希拉裏還宣稱將參加在線視頻討論,和選民進行交流。
與希拉裏一樣,新墨西哥州州長比爾·理查德森也沒有采取傳統的方式宣布參加大選,而是選擇網絡。他於21日在個人網站上發表視頻聲明,宣布參加2008年的總統大選。此前在16日,民主黨黑人參議員奧巴馬已經通過網絡視頻宣布參選。而另一位民主黨參選人約翰·愛德華茲在麵對諸多傳統媒體的相機、攝像機宣布參選總統時,他的顧問在youtube上已經上傳了一段兩分半鍾的視頻錄像,向選民闡述自己的競選綱領,為了讓這段視頻錄像引起更多人的注意,愛德華茲的競選團隊還在各大著名的政治博客網站上打廣告。
由於視頻的重要性,一些參選人除了通過視頻宣布參選的消息之外還會將自己參加的各種活動全程錄下來,然後取其精華上傳到網站上。就以愛德華茲為例,在他宣布參選總統的當天,他還舉行了一個大約有1000人參加的見麵會,在現場,工作人員用四台攝象機來拍攝會麵的情況,還有一名導演負責調換角度,“真的有點像是在進行現場直播,”愛德華茲競選團隊的首席網絡戰略師馬修·格羅斯說。見麵會結束之後,愛德華茲的競選團隊將見麵會的實況錄像全部上傳到愛德華茲自己的網站上。這還不算結束,愛德華茲的競選團隊還將實況錄像進行處理,然後將一些精華片段上傳到youtube,無形之中擴大了見麵會的受眾。
在美國,視頻已經走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著名的youtube網站,每天瀏覽量超1億,相當於2/3的美國人每人看一次,每月youtube總共有超過25億段視頻被瀏覽,每天網站視頻的上傳量超過6.5萬段,注冊用戶數量達到了兩千萬人。
香港“巴士阿叔事件”。“2006年4月27日晚上約11時,一輛68x號巴士從佐敦開往元朗,少年elvis(何銳熙)不滿坐在前排的中年男子(陳乙東)打手機交談聲量過大,於是輕拍對方肩膀,示意他將聲量放輕,但中年男子反應激烈,轉過身來高聲斥罵少年。此時旁邊乘客jon用手機暗中將全過程拍下,隨後上傳至當今全球最著名的視頻分享網站youtube【注4】上。結果該視頻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總收看次數便超過700萬次,並衍生出多個版本。此事很快成為香港社會的一個轟動性事件,巴士阿叔口頭禪“未解決”、“我有壓力,你有壓力,你做乜挑釁我呀?”吸引港人仿效。不僅香港報刊、廣播、電視媒體大加報道外,連國際媒體如美聯社、《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英國《衛報》、乃至泰國、南非、阿聯酋的報章亦紛紛報道。
“薩達姆絞刑”事件。2006年12月30日,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被處絞刑,電視台播放的鏡頭顯示薩達姆是在平靜狀態下結束生命的。然而不久,一則手機拍攝的視頻在youtube上開始流傳。這段視頻展示的情景與電視版本大為不同,行刑過程中有在場人員嘲笑奚落薩達姆,還圍著薩達姆的屍體喊口號慶祝。這段視頻在國際社會引發了巨大的反響,在伊拉克國內更激起遜尼派和什葉派的緊張對立以及庫爾德人的憤怒。在中國,電視台是不可能完整播放這一段視頻的,然而眾多的網站紛紛轉發這一段視頻。
這兩個事件在傳播學上的意義是什麼呢?在香港“巴士阿叔”事件發生後,有海外學者指出:“‘巴士阿叔’是一個由互聯網主導、帶動的新聞現象(aninternet-ledandinternet-drivennewsphenomenon)。作為捕捉新聞、發掘新聞人物的來源(newssource),全麵開放、有容乃大的互聯網,在主動性與敏[gǎn]度兩方麵皆遠勝傳統、保守並附屬於社會建製的主流新聞媒體。”“‘巴士阿叔’的新聞現象,標誌著“生產新聞(themanufacturingofnews)的一個範式轉移。可以預期,日後互聯網作為原始新聞(rawnews)的來源的地位會更形鞏固,而傳統新聞媒體將集中生產和處理經過包裝的新聞(packagednews)。”
中國內地目前的視頻也日漸流行起來,並且形成了重要的傳播方式。目前中國視頻網站每天有累計超過1000萬分鍾的視頻短片播放,21cn寬頻娛樂頻道日均瀏覽量達900萬人次,寬帶注冊用戶達1000多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