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0 章 番外:皇叔1(2 / 3)

秦渭真的以為他們可以一直相扶相守走下去。可他沒想到,她竟然早早地離開人世。

他甚至想著,是不是因為他不詳?他出生的太遲,遲到父皇對母後已經失去了信心。他的生辰是父皇的忌日。他的結發妻子,也年紀輕輕就去世……

他身邊也有人勸他,續弦或者納小,希望有新的女人衝淡陳氏離去帶來的傷感。秦渭並沒有同意。

他想,他不能私自續弦,他的王妃可能是朝廷指定的,他想娶誰,要看皇兄的意思。他也不好先納妾,他不想庶子生在嫡子前頭,不想他的尷尬經曆在下一輩上重演。更重要的是,他擔心他習慣了身邊人之後,無法忍受將來的分別。

睿王妃陳氏去世後,睿王秦渭越發醉心山水書畫。時常有人見他攜一個小童,帶一樣樂器外出遊玩。

然而朝廷似是忘記了他是個喪妻的鰥夫。王妃陳氏離世數年後,也無人再提起他續娶一事。他府中的雜務全數交給長史管理,倒也井井有條。

弘啟十一年,在他離京十一年後,他終於收到聖旨,要他回京為寇太後祝壽。

二十來歲的他強自鎮定,卻興奮得一夜未眠。

他要回京城了!他要去拜見母後了,還要給母後祝壽!他一定要給母後獻上他最珍貴的賀禮,他要讓母後明白他的孝心。——雖然過去十年間,母後每年生辰,他都不曾忘了命人獻上賀禮,但今年不一樣,他可以親手將賀禮呈到母親手上。

到底獻什麼賀禮,睿王思索了好久。金銀珠寶玉器之流,母後見得多了,一點都不稀罕,且並不能體現出他的心意。

冥思苦想之際,秦渭忽的心中一動:有了!母後好佛,又好畫,何不送母後一幅觀音祝壽圖?

秦渭連夜鋪紙研墨,提筆作畫,倒也頗能看得。

然而墨跡未幹,他就轉了念頭:恐怕母後不會喜歡吧?他從小學畫,小時候也曾拿了自己做的畫給母後看,但母後明顯不喜歡。

這麼一想,他又有些沮喪了。

心念急轉,他想起一個人來:吳大家。

吳大家的畫號稱本朝一絕,千金難買。他記得母後曾經誇讚過吳大家的畫極具風骨,韻味獨到。可惜他早已封筆多年,不再作畫。想求他的畫,可不大容易。

秦渭知道吳大家隱居之地離睿王府不遠。他騎了馬,直接去找吳大家。

吳大家住在落雲山上,山路崎嶇,他在山腳下棄馬而行

毫無意外,他吃了閉門羹。

在吳大家門外站了兩天兩夜,從小沒真正吃過苦的他餓得頭昏眼花之際,才得以進入吳家。

吳大家的孫子,一個十七八歲的少年道:“真傻,就不知道在外麵吃點東西喝點水?”

秦渭微愣,扯了扯嘴角。

聽他說明來意後,吳大家撚著花白的胡須,搖頭道:“謝王爺抬愛,可老朽已經封筆,不再作畫啦。王爺另請高明吧。”

秦渭笑笑:“還請吳先生破例一次。”他鄭重施了一禮,沉聲道:“小王因為種種緣故,十餘年不得在母親跟前盡孝,每每想起,自責不已。今年得到了機會,實在是很想博母親一笑。”

他說的誠懇,吳大家不由地沉默了一瞬,可惜並未同意。

秦渭許以重金,又在吳家磨了好幾日,不顧王爺之尊給吳家挑水劈柴做苦力。吳大家終於開口說了一句:“老三,你過來。”

“老三”即他的那個小孫子立時跑到跟前,垂手而立,“爺爺。”

“爺爺今天教你觀音祝壽圖。”吳大家輕聲道。

秦渭聞言瞬間眼睛發亮。他想,這是吳大家委婉同意作畫了!他連忙上前幫著鋪紙研墨。

老三撇了撇嘴:“爺爺,我不想學。”

秦渭心裏一顫。

好在吳大家並沒有管孫子,他手持筆,低了頭在紙上作畫。不多時一幅觀音祝壽圖已經完成。

秦渭掃了一眼,見紙上觀音極為傳神,他大喜,連連道謝。

老三瞧了一會兒,也跟著畫。同是觀音祝壽,卻是不同的類型。

“嗯,有些模樣了,可惜還欠火候。你怎麼把觀音娘娘畫的這般僵硬?”吳大家評著孫子的畫作,卻對秦渭道,“那幅沒用了,王爺拿去吧。”

秦渭心情甚佳,重謝了吳大家,攜畫卷離開。

寇太後的千秋節在八月二十八,但秦渭存了個私心,他想在中秋節前趕到京城。這樣,他還能和母後一起過個中秋。

人月兩團圓是什麼滋味,他已經很久沒感受過了。

睿王一行日夜兼程趕到京城時,還不到中秋節。

可惜他的一腔熱情終究成了空。寇太後的千秋節上,他獻上去的吳大家的畫作,在母後眼裏,尚比不得一個十歲孩童的畫。

眾目睽睽之下,母後連一聲“兩個都好”都未曾說。

之前求畫時,吳大家一直不同意。進京途中,一路緊趕慢趕,風塵仆仆……秦渭絲毫不覺得艱難,可是八月二十八日,母後的一番話,卻教他感到了久違的疲憊。

秦渭沒有在京城留太久,母後壽辰過後的第三日,他就如母後所願離開了京城,回到了他應該待的,屬於他的睿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