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講述了一個平常而深刻的故事。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講述了一個人忍受各種災難活下去的勇氣,講述了苦難的價值與人的偉大。
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
對每一個抱怨生命平庸無聊,感歎生命脆弱無常的人來說,應該好好品讀一下《活著》。福貴“自己的一生為我們詮釋著了活著的意義:^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餘華自己認為《活著》是一本“高尚的作品”,在“對人生的陰暗與冷酷極力鋪陳下”,生活成了生與死的流水賬。
《活著》一麵世,就受到評論界的高度讚揚。本書講述了一個平常而深刻的故事,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講述了一個人忍受各種災難活下去的勇氣,講述了一個特定的年代裏中國人是怎麼活過來的,講述了苦難的價值與人的偉大。這是一部濃縮的個人的曆史,也是一部濃縮的人類的曆史,它教會我們透過淚水去觀察微笑,通過苦難來體會生存的樂趣,而我們也將因為走近這本書而走近我們自己,走近一個作家幽深的心靈世界。本書秉承了中國人重“生”的觀念,是一部具有中國意味的小說,淳樸卻極具震撼力。鄉土風味極濃,但是所包含的深意就像老農臉上的皺紋刻在皮膚裏一樣刻在文章的宇裏行間。這完全是一部寫給普通人看的小說,通過閱讀這部小說,讀者可以看到中國大地上千千萬萬這樣平凡的百姓,都是這樣為了“活”而活得如此輝煌!
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種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在這種心態下,餘華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曆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語。餘華被這首歌深深地打動了,他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它闡釋了一個道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小說《活著》會給人帶來一種酸楚的無窮回味。也許你沒有經曆過舊中國那段痛苦的記憶,但讀完這本書,你一定會感到肩膀上有一種無法承受的生命之重。小說作者餘華在開頭的自序中寫到,“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恬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拋開一切凡俗的原因,活著不就是人生最真、最深刻的道理麼?《活著》具有一定的史詩性,這種史詩性被包裝在個人和家庭的命運之下+同時隱隱露出一股悲憫的情懷和傷感的黑色幽默。故事中的個人生存狀態和人生的苦難,在經過精簡的曆史背景裏,體現出小人物的悲歡離合。福貴在人生的最後年月中,與一頭老牛相伴,風雨飄搖的一生沉澱了,老人在此時顯得如此安詳,平靜。看盡世事滄桑,人生的一幕幕仿佛還在眼前演繹著,但著一切再也不會回來了。故事的結尾雖然很溫和,但頗引人深思。
活著就是忍受。從書中我們體會到了許許多多不同的情感。有福貴和家珍這樣夫妻間的愛情,家珍從來沒有嫌棄過福貴貧窮,把她的一切都交給了這個男人,並且盡了一個妻子、母親能盡的一切責任和義務。當家珍臨死前回光返照般緊緊抓住福貴的手時,兩人共同見證了什麼是一生的真愛。有福貴和他兒子有慶間的父子親情,隨著父親變老兒子長大,這種男人間的情感變化是很微妙的。當最後父親抱著兒子的屍體痛哭或是每天夜裏頂著寒風去兒子的墳前陪兒子說話時,淚水告訴我們父子間的感情是要用男人的方式來表達。人的一生都不會風平浪靜,都要經曆無數坎坷風雨,但人就是要默默地為了活著而忍受。這個看似荒唐的理由卻充滿了對生命價值的肯定和人文價值的關懷,任何理由都不是人放棄生命的理由和借口,這個簡單卻又充滿思辨色彩的道理被餘華用小說的形式進行了活生生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