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鳳霞、有慶、家珍、春生、二喜、苦根,身邊的人一個接一個地逝去,有人質疑這一悲劇的真實性,認為這麼多人一個個都遭受非正常的偶然性打擊而死.似乎有些不大可能,但我們該相信現實中的這種可能。正是這種殘酷性的客觀存在,我們才更深刻地理解了這樣的話題:死亡隨時在向你招手,苦難像一隻暗箭,你是要在痛苦中逃避,還是頑強地活下去?福貴的活著,算不算苟活,不是的。家珍在臨死之前,抓著福貴的手說,你要好好地活下去。那麼,帶著親人的祝福,帶著不死的情感,福貴頑強地活下來,與一頭生命力同樣頑強的老牛共同存活下來。
活著,不是將一切遺忘,而是更加的珍重。因為,遺忘隻是逃避,而且無可逃避。隻有將一切釋然於胸,將逝去的人不時地懷念,咀嚼舊時的甜蜜而不是品嚐以往的痛苦,那麼,就能好好地活下去。福貴在親人們逝去多年之後,不是將他們忘記,而是甜蜜地記起,他在耕田的時候對著老牛嘮叨:“今天有慶,二喜耕了一畝,家珍,鳳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還小都耕了半畝。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說了,說出來休會覺得我是要羞你。話還得說回來,你年紀大了,能耕這麼些田也是盡心盡力了。”到這時,他已經活得挺好了,親人們仿佛都聚在了他的身邊,他活得並不孤獨。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成長為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自己的馭手,不管身上承受著什麼,不管脖子上套著什麼,不管肩上負載著什麼。生命的誕生是喜悅的,充滿著對塵世的感激,但生命在成長的過程中,無法推卸掉生所帶來的種種沉重的責任,還有那絕望中的苦難,《活著》展示的是有關死亡的故事,但它啟迪我們的是如何去不死——活著。它鼓勵著平凡、卑微的生命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去擺脫死亡給生命造成的陰影。正如作者餘華所說:“我講述的並不僅僅是眼淚的廣闊和豐富.還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造就是本書帶給我們對生命本質意義的思考。”對每一個抱怨生命平庸無聊,感歎生命脆弱無常的人來說,應該好好品讀一下《活著》。福貴以自己的一生為我們詮釋著了活著的意義:_人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