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是最有魅力而又古老的人生追求,這是人類運用事物和運用知識、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切從先天獲得、後天培養的悟性、技能和才思都可歸結為智慧之果。人類正是恃有這種智慧和對智慧的不懈追求,才成為大千世界的萬物之靈。萬物之靈的人要想把握住匆匆而過的歲月,就必須處理好人生的各種問題,我們不能沒有處世智慧錦囊。
誠信對於商人來說,就像水對於魚,商人離不開誠信。李嘉誠為人處世非常重視誠信的品牌,他明白,一個不講信譽,不講誠實的人,包圍他的必然也是這樣的人,最終畢竟吃虧;相反,以誠信待人,生意場上讓人信服、欽佩的人,財源自然滾滾來。誠實做人,本分做事,是成就大事業的基礎。誠信,能給你帶來一生的財富。
李嘉誠語錄:
在香港還是在其他地方做生意,畢竟信用最重要。一時的損失將來是可以賺回來的,但損失了信譽就什麼事情也不能做了。
智慧闡述:
一個不能管理自己的人,肯定是無所作為。這就是說,管理自己是成大事的基本因素。對於那些大商人來說,管理自己更應該到位,不可亂了方寸。李嘉誠把做人與經商密切聯係在一起,嚴格要求自己,謙虛對待他人,令人敬仰。我們應當從中學到他的做人成功之處,防止自我迷失。
在日常生活中,李嘉誠一直是個嚴於律己、品德高尚的領導者,他的良好品質贏得了海內外廣泛的讚譽。輿論一直認為,李嘉誠是個魚和熊掌兼而得之的非凡之士。他控有香港最大的綜合性財團,多年榮膺香港首富乃至世界華人首富。他同時又是個道德至上者,他說的每句話,莫不符合道德規範,堪稱道德聖典。他既是這般說,也是這般去追求,謹慎小心,唯恐有什麼閃失。
西方商界,多推崇社會達爾文主義——優勝劣汰,弱肉強食,適者生存。要講道德,就勿涉足爾虞我詐的商場;要追求利潤,擊敗對手,就要不擇手段。在他們看來,既要拜金,就沒有資格談道德、談仁慈、談友誼。信譽不是做人的目的,僅僅是經商的手段,是為了下一單生意,為了更多的盈利。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李嘉誠談及他捐贈的情況:“一個人生活其實很簡單,需要的錢不是很多的,最近國內有人問我一共捐出了多少錢,我一向沒統計,結果用了三四個星期去查支票本,結果發現總共捐了22億港元給香港和內地,可能沒人信。”
李嘉誠捐贈,不論款多款少,往往會對公眾或傳媒,說一席愛國愛港、利國利民的話,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有人說他沽名釣譽,抑或最終是為其商業利益。對李嘉誠捐贈動機的了解,大概非梁茜琪莫屬,梁茜琪是李嘉誠專職負責捐贈事宜的私人秘書,梁茜琪深有感觸地說:
“李先生捐款與別人不一樣,他的捐贈是真正發自內心的。”
“李先生不是那種捐出100萬、200萬,隻要有自己的名字就可以的人,他是真心實意去解決這些問題……”
“李先生的捐款與別人完全不一樣,他的不一樣在於別人在捐出款項以後,所考慮的和關心的僅僅是其善舉為不為社會所知;而李先生考慮的是捐出款項之後,是否解決了問題。”
聽潮汕的人士說,李嘉誠所捐贈修建的各種建築物,均拒絕以他本人和親人的名字命名。他在汕大,不是扔下一億兩億了事,連教學安排、圖書資料、師生食宿等細微問題,他都要一一關照到,並勉力解決。要知道,李嘉誠的一天時間,價值幾百萬,乃至幾千萬。誰也計算不清,他在汕大耗費了多少時間與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