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語錄:
苦難的生活,是我人生最好的鍛煉,尤其是做推銷員,使我學會了不少的東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有這些,是我花10億100億都買不到的。
智慧闡述:
李嘉誠一家逃避戰亂輾轉來港,萬沒料到,僅一年時間,戰火就燃及香港。在日軍統治下的香港百業蕭條,父親李雲經掙的薪水越來越步,為了養家糊口,他隻好拚命地工作。可禍不單行,李雲經在家庭最困難的時候病倒了。
臨終前,李雲經哽咽著對兒子說:“阿誠,這個家從此就隻有依靠你了,你要把它維持下去!”
因父親辭世,弟妹尚幼,為了生存,母親設法批發一些塑料花去賣,每天隻能賺到幾角錢,根本無法養活一家五口。時局的動蕩,世態的炎涼,促使了李嘉誠的早熟。
李嘉誠是家中的長子,對母親非常孝順,他覺得自己應該放棄學業,幫助母親承擔家庭生活的重負。14歲的孩子,正是充滿夢幻、需要父母嗬護疼愛的年紀。輟學謀生,對於李嘉誠來說,實在是難以接受的現實。盡管舅父表示願意資助李嘉誠完成中學學業,接濟李嘉誠一家,但李嘉誠仍打算中止學業,遵循父親的遺願,謀生賺錢,支撐起這個家庭。舅父未表示異議,他說,他也是讀完私塾,10歲出頭就遠離父母家鄉,去廣州闖蕩天下的。原本,外甥李嘉誠進舅父的公司順理成章。莊靜庵未開這個口,舅父的意思李嘉誠心知肚明,他今後必須靠自己,獨立謀生。
莊靜庵似乎顯得太不近人情、太無情無義了。商業社會的冷酷無情對一個少年來說,是一種災難,但它也催人早熟,對日後的一代巨商李嘉誠來說又未嚐不是一種福音。商業社會是現實而又理智的,也許正因為這樣,才迫使少年李嘉誠丟掉幻想,把自己逼上了獨立謀生的道路,從此開始奮鬥拚搏,由一個地位低下的打工仔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了成熟、成功和輝煌。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生活的重壓,有些人由於承受不了而失敗,有些人則敢於挑戰,贏得成功。由此,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迪:我們應該正視並且利用人生的挫折和不幸,甚至應該自加壓力,強迫自己發揮出巨大的潛能。
早期的挫折使李嘉誠從小就感受到生活的冷酷,但也同樣使他練就了堅忍的性格。
1943年冬,是香港少有的寒冬。日軍統治時期,街市本就蕭條,再加上寒風徹骨,街上更是行人稀少,一片蕭瑟景象。
在這樣一個缺衣少食、人人自危的日子,沒有人會關注躑躅奔走於大街上的李嘉誠母子。母親正帶著嘉誠沿街挨門挨鋪地尋找工作,他們已出來整整一天了,但他們的臉上依然是一片茫然和沮喪的表情。
從酒樓飯鋪中不斷地飄出陣陣誘人的香味,李嘉誠母子已餓了整整一天,此時在飯香的刺激下,空空的胃腹一陣陣痙攣。“阿誠,餓了嗎?阿媽給你買糯米雞。”母親看著兒子,心疼地說。其實,她身上隻有僅存的幾角零錢罷了。
“阿媽,不要,我不餓。”李嘉誠毅然地拒絕了母親。他明白,如果再找不到工作,莫說糯米雞,一家人連一日兩頓稀粥都沒得喝了。母親看著兒子消瘦的麵龐,心裏一酸,淚水撲簌簌往下淌,忙側過臉去。看來,今天是沒指望了。
母子倆步履蹣跚回到家,李嘉誠再也沒有力氣了。他默默地躺在床上不願動,母親則沉默地把在路上撿的菜葉洗淨,準備生火煮粥。正在這時,舅父進來了,帶來了一小袋米,並順便詢問了一下一家人的起居飲食,然後轉身走了。他早已看出母子倆的疲憊和沮喪,但他什麼也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