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香港政府修改建築條例,決定於1966年實施。許多地皮擁有者,為避免新條例實施後吃虧,紛紛趕在1966年之前建房,從而引發了一股建房狂潮。在這股熱潮中,銀行不僅提供按揭,積極資助地產商,而且自己也投身其中,直接投資建房,這就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一時間炒風空前熾熱,大量職業炒家應運而生。
什麼是長期利益,什麼是短期利益,李嘉誠看得很準,他不會為了眼前的利益放棄掉長遠的利益。在這股風起雲湧的炒風中,李嘉誠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他深深地知道,投機地產與投機股市一樣,“一夜暴富”的背後,往往是“一朝破產”。短期利益帶來的往往會有危機。因此,他絲毫不為短期暴利所動,仍一如既往地在港島新界的新老工業區尋購地皮,營建廠房。他盡可能少依賴銀行貸款,完全是靠自有資金建造了幾幢工業大廈。長江公司下屬的塑膠部經營狀況依然良好,盈利也很可觀;地產部已由最初的純投資轉入了投資收益期。隨著新廠房的不斷竣工出租,租金源源不斷地湧來。李嘉誠的事業發展勢頭良好。但是,那些從事房地產投機者,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1965年1月,本埠小銀行——明德銀一號,因參與房地產投機,流動資金傾盡,喪失償債能力發生擠提,而宣告破產。這一破產事件進一步加劇了大部分存戶的恐慌心理,使全港擠提風潮由此爆發,其勢頭發展極為迅猛,廣東信托商業銀行轟然倒閉,連實力雄厚的恒生銀行也陷於危機之中,隻好被迫出賣股權給彙豐銀行才免遭破產。
形勢危急,為穩定香港經濟,港府采取緊急措施,才勉強遏製住擠提風潮,但銀行危機並沒有馬上消失,一直持續了一年有餘,不少銀行雖未倒閉,卻隻能“苟延殘喘”。在銀行危機的劇烈震蕩下,興旺熱鬧的房地產業一落千丈,一派肅殺。地價樓價暴跌,脫身遲緩的炒家,全部沉沙折戟,血本無歸。靠銀行輸血支撐的地產商、建築商紛紛破產。而在這次大危機中,李嘉誠損失甚微。這完全歸功於李嘉誠穩健發展的策略。李嘉誠安全地避過了地產大危機,在地產低潮中依然穩步拓展。
經營無定式,管理無定法,強調的是權宜機變。我們不能說李嘉誠的做法就是標準的,就是唯一正確的。關鍵是我們必須從李嘉誠的做法中吸取有益的啟迪。李嘉誠初入地產行業,羽翼未豐,他輸不起賠不起,因此他采取不輸不賠但資金回籠緩慢、賺頭不大(與賣樓相比)的隻租不售的穩健發展策略。這也符合李嘉誠與生俱來的一貫性格。因此,在製訂經商的戰略戰術時,應該考慮那些符合自己性格特點和實力的做法。而不能一味的跟風,不顧自己的長期利益。
做生意要贏利、要發展,還要提防時時存在的商業風險。眼光必須要放得長遠,能準確把握入市之後可能產生的危機。要小心謹慎,因為商業上的風險一般都很難預測得到,謹慎入市,能夠盡可能的避免危機。李嘉誠給自己立下了座右銘:“穩健中尋求發展,發展中不忘穩健。”這也成了他一生的行動準則。
李嘉誠成功啟示:
有句名言是“機遇青睞有準備的人。”而成功必須要有機遇,所以我們每一個想要成功的人,在機遇到來之前,就要做好準備。做到萬事俱備隻欠機遇。我相信成功離我們不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