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語錄:
做生意一定要同打球一樣,若第一杆打得不好的話,在打第二杆時,心更要保持鎮定及有計劃,這並不是表示這個會輸。就好比是做生意一樣,有高有低,身處逆境時,你先要鎮定考慮如何應付。
智慧闡述:
1978年,李嘉誠的事業再攀高峰,與彙豐銀行聯手合作,重建了位於中區黃金地段的華人行。
說起彙豐,港人無人不曉,因為所用的港紙(港幣)幾乎全是彙豐銀行發行的。彙豐的中文全稱是“香港上海彙豐銀行”,創設於1864年,由英國、美國、德國、丹麥和猶太人的洋行出資組成,次年正式開業。後因各股東意見不合,相繼退出,成為一間英資銀行。現為一家公眾持股、在港注冊的上市公司。1988年彙豐股東為19萬人,約占香港人口的3%,是香港所有權最分散的上市公司。彙豐一直奉行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管理權一直操縱在英籍董事長手中。
當時的彙豐集團董事局常務副主席為沈弼(MichaelSamdburg),李嘉誠尋求與彙豐合作發展華人行大廈,正是與沈弼接洽的,兩人由此建立了友誼。
新華人行建成後被人稱為長江的招牌大廈。李嘉誠與彙豐合作的良好開端發展為未來的“蜜月”。
其實,從60年代起,由各種不同原因引致部分英資財團開始調整遠東投資戰略,逐步在香港巨大經濟實體的陣容中由強到弱乃至隱退;也有一部分曾經實力相當雄厚的在香港經濟中有著舉足輕葦地位的英資財團,因為國際經濟氣候的驟變和經營決策中的部分失利導致財團經濟嚴重虧損。鑒於這一係列的因素,港英政府決定開始調整對本地華資的政策,對那些實力雄厚、經營管理出色的華資財團開始全力支持,以求穩定香港經濟的繁榮和發展。而港英政府的這種逐步重心轉移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透過有半個中央銀行功能,且在金融集團方麵處於支配地位的彙豐銀行實施的。
善於從經濟發展中尋求原因,在客觀環境中發現機會的李嘉誠,自然而然地發現了這個“天機”,也自然而然地不斷深入與彙豐銀行的合作關係,並得以充分利用這個“天機”。而港英政府和彙豐銀行也以欣賞的目光,注視著這位在香港無人能出其右的精明的“過江猛龍”。於是,李嘉誠能夠在最大限度上獲得港英政府和彙豐銀行的大力支持,是理所當然的了。
1979年,李嘉誠蛇吞大象,長江實業以每股7?1元的價格購買彙豐銀行手中持有占22?4%的9000萬普通股的老牌英資財團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股權,入主和黃。自此以後,李嘉誠與彙豐銀行的關係更為密切。
繼收購和黃後,彙豐又助李氏開展了一係列的收購活動。
1985年,李嘉誠屬下之和記黃埔,一舉收購香港電燈公司的大部分款項都來自彙豐,彙豐銀行再一次為李嘉誠財團充當了一個主要“供血者”的角色。並且彙豐當年還邀請李嘉誠擔任彙豐的非常執行董事。
1987年,李嘉誠財團各上市公司聯合供股集資103億港元,進行一係列重大的擴張收購活動。其中的供股集資項目,是由彙豐總行屬下的獲多利財務公司和美國萬國寶通銀行等協助包銷的。
1988年10月,李嘉誠透過長江實業全麵收購英資青洲水泥,再次得到了彙豐銀行的支持,並由彙豐銀行屬下之獲多利財務公司出麵安排。
1989年,李嘉誠屬下的和記黃埔之國際貨櫃籌措105億元銀行貸款,也是由彙豐銀行出麵組織得以實施的。彙豐銀行因此成為李嘉誠一係列龐大的收購活動和集資活動的幕後資金雄厚的支持者。
不僅如此,李嘉誠與彙豐銀行的水乳交融的密切關係一直持續到今天。李嘉誠個人就持有彙豐銀行的股份,並於1980年和1985年先後兩次應彙豐銀行之邀請出任其董事局的副主席至今。李嘉誠屬下的各大上市公司的主要往來銀行也是彙豐銀行,在長實係上市公司的年報中不難看出,長江實業主要往來銀行是舉世矚目的彙豐銀行、美國萬國寶通銀行、大通銀行、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日本住友銀行和法國百達利銀行;和記黃埔的主要往來銀行是彙豐銀行、渣打銀行;嘉宏國際和香港電燈的主要往來銀行也都是彙豐銀行。而得到彙豐銀行大力支持的李嘉誠財團,也由此為彙豐銀行提供了穩定的存款基礎和眾多的業務機會。
80年代末期,彙豐銀行開始參股投資。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1988年,彙豐銀行投資巨額資金6?25億港元,購入李嘉誠屬下的和記黃埔之國際貨櫃54%的股權。
李嘉誠成功啟示:
對於商人來說,時機比財富、本事更重要,因為實際可以帶來更多的財富。精明的商人總是睜大眼睛尋找機遇,利用機遇,然後做成自己的一筆筆生意。李嘉誠做事就是這樣,從不放過任何一個好機遇。這也是李嘉誠一個絕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