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底深深地思忖著,臉上卻不露聲色,仿佛很是隨意地向高彥伯說道:“高將軍,你稍後下來幫本座提督問一下你們的李溢元帥:他收集到的木船情況如何?請他盡快派人把那些木船送到我軍後營中來……”
“木船?”高彥伯一愕:木船?大明天軍把這些木船收集起來有什麼用啊?在陸地上攻城掠地之際哪裏用得著木船呀?
“你以後會知道的——這些木船,本提督自有妙用。”李如鬆看了看他的驚訝表情,一笑即止,不再多言,隻是駐馬繼續靜靜觀察著平壤城頭上的動靜。
“是。”高彥伯應了一聲,雖然還是滿腹驚奇,卻也不便多問什麼。這時,大西門一處城垛上鑽出一個倭兵,似乎是一名神射手,“嗖”地一響,迎著他馬前射來了一支長箭。
那箭並不是朝著他身上射來的,“噗”的一聲,箭身沒入了他馬前七八丈開外的黑土地中——箭尾上係著一筒絹書,微微地迎風顫動著。
“哦……原來是倭人的‘箭書’……”李如鬆明白過來,揮手讓身邊一名親兵把那支長箭拔起拿了過來。那親兵取下箭尾的那筒絹書,展開一看,稟道:“提督大人,這是倭虜用我們漢字寫的一封書信……”
“你念來聽一聽,”李如鬆皺了皺眉,冷冷說道,“他們究竟有何用意?”
那親兵看著倭人“箭書”上麵的內容念道:“大明將軍足下:你們不守誠信,不遵明倭停戰協議,我日本將士義憤至極!我們現在特地派出使臣來島通明大人,要和那位與我們簽訂停戰協議的沈大人辯論一番,同時再度申明我們的求和之意,懇請你們及時應允。”
聽了那親兵所念的倭人“箭書”內容,李如鬆凝眸沉思了片刻,對那親兵說道:“你就在這封‘箭書’的背麵寫上‘大明將軍同意爾等所言,速派倭使出城交涉’這一行字,再找個神射手把它對準那城垛射回去!”
“是!”那親兵立刻遵照李如鬆的意見去辦了。
“李提督!倭人最是不講信義,”高彥伯急忙提醒道,“您可千萬不要被他們的花言巧語迷惑了——他們這樣做決不是真心求和,隻是在拖延時間罷了……”
“高將軍提醒得對,”李如鬆點了點頭,緩緩地說道,“隻是我們大明天兵征伐四夷,通常都要做到‘仁至義盡’,令他們心服口服,無話可說。如今我們數萬雄師以泰山壓卵之勢將他們團團包圍在平壤城中,倭虜必然已是心驚膽寒。倘若他們自知不敵,甘願出城乞降,本提督自然不能強加拒絕。倘若他們前來狡辯使詐而拖延時間,本提督也要義正詞嚴公開申斥他們的罪行,然後大行天誅!這才是我堂堂天朝神兵‘以正守之,以奇攻之’的恢宏氣象!”
高彥伯聽罷,不禁點頭稱是。
李如鬆靜靜地看著對麵倭人城頭上的反應,心中卻另有一層意思沒向高彥伯挑明:今日東征大軍疾馳趕到平壤城下,已是極大地震懾了城中倭虜,倘若倭虜就此束手臣服,乖乖出降,這一份“不戰而勝”之功自是益處無窮。雖然此時自己並不能確保倭虜真有懼戰求和之意,但亦不可不予以試探。況且東征大軍初來乍到,尚不熟悉平壤城下周圍地形,急切之間焉能說打便打?還須細細觀察之後再行攻城啊!
他一念及此,忽然心中一動,喚來身邊一名親兵,說道:“本提督現在要和高將軍一道去巡視平壤四周地形了,你且去將沈大人喊來,讓他出麵去和那個倭人使臣談判求和之事……有了結果再及時通知本提督。還有,順便傳令下去,讓後麵的弟兄們開始安營紮寨。”
那親兵應了一聲,打馬去中軍陣中喊沈惟敬了。
李如鬆卻是一臉悠然地撥轉坐騎,在高彥伯的帶領下,緩緩繞著平壤城城牆,仔仔細細巡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