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態度對了,孩子也就聽了(1)(1 / 3)

“你什麼態度?”當別人對你說話時態度不好,你也許會這樣責問對方。身為父母,你是否想過孩子也會問同樣的問題呢?在跟孩子談話的時候,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態度。如果你能保持溫和、平易、寬容、誠懇、幽默、低調的態度,你說的話,孩子怎麼會不聽?記住:父母說話的態度,決定著孩子聽話的程度。

1.少一些粗暴,多一些溫和

家長動輒對孩子大喊大叫、嗬斥挖苦,甚至破口大罵、拳腳並用,說到底,是一個教子態度、說話態度的問題。家長以非常粗暴的態度和孩子說話,隻能激起孩子的強烈逆反,導致親子關係惡化,百害而無一利。

年幼的孩子,由於生理機製和認知能力的局限,對事物無法加以判斷,隻能憑感官刺激來體驗。父母的粗暴態度,往往被看成是一種威力,表麵上會屈從,內心卻在默默抵抗,有時還會出現父行子效的現象。童年的孩子,由於生理和心理方麵獲得了一定發展,對生活中的現象能推理和判斷,在承受父母的粗暴態度以後往往難以服氣,便另尋發泄機會,如常常可見的大孩子對弱小兒童的迫害現象。青少年期的孩子,由於生理和心理走向成熟,對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麵,具有強烈的欲望,自主意識較濃。對父母的粗暴態度,內心會十分反感,不但不會認識自身的錯誤,相反,更容易走向極端。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描繪父母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時說:“如果你們在家裏粗野暴躁,誇張傲慢或酩酊大醉或再壞一些,甚至侮辱母親,那麼你們已經大大地傷害了你們的兒童,你們的兒童教育做得很壞了,而你們的不良行為,將會產生最不幸的後果。”在棍棒麵前,孩子一方麵受父母打罵無力抗衡,就會在外模仿大人的舉動去對付別人,欺負弱小的孩子;另一方麵會懾於大人的威勢,為逃避責罰,尋求保護自己的方式——撒謊、欺騙。

教育專家陳鶴琴認為,孩子幼小的心靈極易受到挫傷,任何粗暴武斷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合時宜的,隻有用溫和的方式,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

為什麼教育孩子時最好采取溫和的態度呢?

首先,溫和的態度能減緩孩子的心理壓力。多數孩子都害怕批評,這是一種潛在的心理負擔。一旦受到了父母粗暴的嗬斥,這種負擔便會轉化為“心理壓力”,孩子會因為考慮到父母將怎樣處置,而變得焦慮不安,精神緊張;同時,自我保護的本能又會促使孩子做出“心理防禦”,以至於在父母麵前不敢也不願道出真情。

這時,倘若父母能用和藹、溫和的態度開導、說服,孩子就會獲得心理上的寬慰,緊張的神經會漸漸鬆弛。孩子情緒穩定了,父母的話也就容易接受了。

其次,溫和的態度能減弱乃至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常有這樣的孩子,從小就受到父母過分嚴厲的斥責。可以說他們是伴著訓斥聲長大的。在這些孩子眼裏,父母不可親近,而且令人憎恨。由於情緒的強烈對立,所以對父母的要求,往往一概拒絕。有時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故意調皮搗蛋與父母對著幹。可見,嚴厲斥責隻能使孩子的對立心理更趨激化。

父母以溫和的態度,心平氣和地就事論事,會對孩子產生良性暗示,從而願意接受父母的教誨。如長期堅持這樣做,自然會消除逆反心理,而且自覺按照父母所講的道理去學習、生活和做人。

第三,以溫和的態度與孩子談話,可縮短親子之間的心理距離。父母對孩子溫和,有利於增進彼此的親密關係。相反,那些熱衷於保持父母的“尊嚴”,動輒對孩子粗暴的、聲色俱厲的訓斥,往往會阻礙父母與子女之間心理的溝通和感情的交流。

總之,用溫和的態度與孩子溝通,比較合乎孩子的心理要求和特點,它有助於促進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思想交流和感情的溝通,從而使孩子尊重父母、信賴父母,自覺自願地接受父母的批評和教導。

很多父母也想用溫和的態度跟孩子說話,但往往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不知道自己該怎麼樣才能做到。試試下麵的方法,你會發現以溫和的態度對孩子說話並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