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大儒說的話,許多都是事實,但也對於秦朝商鞅變法之前的稅和徭役負擔過於美化。而且,廢井田,開阡陌,從後世角度看,提高了勞動生產力,秦國百姓獲得的土地數量也大幅度增加,政策刺激下,大大提高了政府的稅收。所以,商鞅變法並非實行土地私有化,而是更加強化土地國有化。秦國土地私有化的發端,乃是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的“使黔首自實田”。而其後的土地兼並,也是一個相對長期的過程。
但無論如何,董仲舒對秦始皇橫征暴斂的指控是恰當的。嬴政虐民之苦,都與他的政治貪欲大有關聯。他統一全國後,稱帝時間隻有短短十二年。在這十二年間,從未與民休息,三十萬人築長城,五十萬人戍五嶺,七十萬人營建阿房宮和驪山陵墓。除此之外,還有無數沒有明確記入史籍的徭役、兵役。如果推算在全國範圍內大修馳道、直道、五尺道、新道,開鑿靈渠以及他五次全國巡遊而征發的勞力,在虐用民力方麵,後世隻有隋煬帝和始皇帝這樣的“老前輩”有一比。
可以想見,嬴政為帝十多年間,秦朝百姓的徭役遠遠超出前期,最終造成百姓疲敝,民不聊生,死者遍路。恰如史記所言:
秦為亂政虐刑以殘賊天下,數十年矣。北有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戍,外內騷動,百姓罷敝,頭會箕斂,以供軍費,財匱力盡,民不聊生。重之以苛法峻刑,使天下父子不相安。(《張耳陳餘列傳》)
為了肆逞其欲,秦始皇在極短時間內不斷征發百姓,興兵不斷,工程不息,政府支出日益增多。如此重的負擔,最後肯定要天下百姓來承擔,所以必須通過橫征暴斂來維持政府的運轉。那麼,這種“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的舉動,肯定會招致人民反抗。
人民反抗,暴秦政府肯定盡一切努力去鎮壓。惡性循環,嚴刑峻法。其內容就成為秦始皇時代醒目的政治標簽。
秦朝最輕的刑罰,當屬“貲”。這是一種經濟類刑罰,贖刑包括其中,也就是用經濟製裁手段,來懲治官吏的一般失職和百姓的一般違法。其內容包括三種:一是純屬罰金性質的“貲甲”“貲盾”;二是“貲戍”,即發往邊地作戍卒;三是“貲徭”,即罰服勞役。相比肉刑和死刑,這種“貲”刑,簡直太“溫情脈脈”了。
由於秦朝尚未形成完整的刑罰體係,刑罰的形式顯得極為殘酷,可以從其肉刑種類中窺見一斑:黥(或墨)、劓、刖(或斬趾)、宮、笞等。
黥(或墨)刑,就是在犯人身上刺刻;劓刑,就是削鼻;刖刑,就是挖掉髕骨或者斬趾;宮刑,就是對男犯人去勢、對女犯人擊毀子宮;笞刑,就是當眾鞭打。
所有這些殘害肢體的刑罰,都起源於奴隸製時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更加變本加厲。
董大儒說的話,許多都是事實,但也對於秦朝商鞅變法之前的稅和徭役負擔過於美化。而且,廢井田,開阡陌,從後世角度看,提高了勞動生產力,秦國百姓獲得的土地數量也大幅度增加,政策刺激下,大大提高了政府的稅收。所以,商鞅變法並非實行土地私有化,而是更加強化土地國有化。秦國土地私有化的發端,乃是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的“使黔首自實田”。而其後的土地兼並,也是一個相對長期的過程。
但無論如何,董仲舒對秦始皇橫征暴斂的指控是恰當的。嬴政虐民之苦,都與他的政治貪欲大有關聯。他統一全國後,稱帝時間隻有短短十二年。在這十二年間,從未與民休息,三十萬人築長城,五十萬人戍五嶺,七十萬人營建阿房宮和驪山陵墓。除此之外,還有無數沒有明確記入史籍的徭役、兵役。如果推算在全國範圍內大修馳道、直道、五尺道、新道,開鑿靈渠以及他五次全國巡遊而征發的勞力,在虐用民力方麵,後世隻有隋煬帝和始皇帝這樣的“老前輩”有一比。
可以想見,嬴政為帝十多年間,秦朝百姓的徭役遠遠超出前期,最終造成百姓疲敝,民不聊生,死者遍路。恰如史記所言:
秦為亂政虐刑以殘賊天下,數十年矣。北有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戍,外內騷動,百姓罷敝,頭會箕斂,以供軍費,財匱力盡,民不聊生。重之以苛法峻刑,使天下父子不相安。(《張耳陳餘列傳》)
為了肆逞其欲,秦始皇在極短時間內不斷征發百姓,興兵不斷,工程不息,政府支出日益增多。如此重的負擔,最後肯定要天下百姓來承擔,所以必須通過橫征暴斂來維持政府的運轉。那麼,這種“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的舉動,肯定會招致人民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