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需求,就有供給。更何況,皇帝有需求,供給就更強烈。在方術丹藥文化傳統非常深厚的燕齊舊地,一直活動積極的方士、術士等國家級大騙子們,忽然聽說皇帝好這口兒,無不歡欣鼓舞,聞風而動。所以,當秦始皇第一次巡遊琅玡時,齊國巨騙徐福等人就迫不及待上書,狂吹海中有三座神山,即蓬萊、方丈和瀛洲,上麵有仙人居住,仙藥仙桃,應有盡有。為了能求得長生不老仙丹,他們請皇帝先靜心敬意齋戒,然後組成童男童女隊伍,乘坐巨舟到海上尋仙……
絕頂聰明的秦始皇,從此就和徐福這幫巨騙搭上了幹係,結下不解之緣,開始了他狂熱的、永不停歇的找藥求仙活動。
第五次巡遊,也是始皇帝嬴政的魂斷之旅。十一月,他到達了雲夢(今湖南、湖北交界的洞庭湖、洪湖地區),休息不久,就輪轂陣陣,南至九嶷山(今湖南寧遠南)望祀虞舜。而後,浩浩蕩蕩順江東下,經丹陽(今安徽馬鞍山東南)至錢塘(今浙江杭州西南),抵達浙江(今錢塘江)邊上。彼時,恰遇河水猛漲(其實就是每年必有的錢塘江潮),嬴政一行被迫轉向,沿河上溯一百二十裏後方才渡河。於是,嬴政到了會稽山(今浙江紹興西南),設禮祭祀大禹,立石頌德。
然後,他們經過吳地(今江蘇蘇州),渡過長江,乘巨舟從海道北至琅玡、芝罘。此時,一直花費始皇帝巨款,不停用新謊言掩飾舊謊言的巨騙徐福,一臉虔誠,又一次現身,騙嬴政說:蓬萊山上有種奇特的仙藥,他率領船隊,一直努力想到達那裏為皇帝取仙丹,回回失敗,都是因為海中有大魚阻擋而無法到達。為此,徐福建議,應該想方設法,先把擋路的大魚除掉。彼時,仙藥到手就容易了。
對於如此謊言,求藥心切的秦始皇竟然深信不疑。他下令隨他巡遊的大部隊全體登船,直抵芝罘。
這次海上旅行,風高浪急,費盡周章,終於在狂濤之間發現了大魚的蹤跡。於是,求仙若狂的秦始皇親自發令操弩,和將士們一道,在海上同心協力,一起射殺掉一條巨魚(應該就是鯨魚)。如此舉止,也是這位癡狂於神仙丹藥的帝王最後的求仙努力。
阻擋仙方海路的大魚死了,不死丹藥應該有眉目了吧。再找大騙子徐福,卻得到稟報,說他率領大批童男童女,乘巨舟入海,以為皇帝求藥為名,早已不知去向了。悵惘之餘,秦始皇隻得取道臨淄西歸,準備轉道回鹹陽……
而那位騙了無數金銀財寶“公款”的徐福,在海上作威作福,最終到達某處“平原廣澤”,自己稱王稱尊,或許就是那個日本傳說中的“神武天皇”了。對此,中國國史不詳,對徐福這個騙子的最後結局確實也不清楚。
日本方麵,昭和天皇禦弟三笠宮曾表示說:“徐福是我們日本人的國父”。但如果確認一個中國巨騙締造日本萬世一係皇統,似乎麵子無光,為此多數日本人也對“神武天皇”身世諱莫如深。
鬱悶之餘,旅途勞累,行至平原津(今山東平原西南),秦始皇鐵打般的身子忽然出現了狀況。他病了,而且病得不輕。
旅途顛簸中,群臣惶急,依舊擁著始皇帝往都城鹹陽方向回返。彌留之際,感覺到自己命不久矣,秦始皇讓人詔令遠在邊境與蒙恬防禦匈奴的皇長子扶蘇急返都城,以交代後事,好讓這個兒子承襲帝位。
可惜,蓋有璽印的書信未及發出,行至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嬴政終於扛不住了,病死在當地……
曆史,有必然性。但偶然性,有時候在關鍵時刻也會露出它猙獰的、危險的、不可逆轉的麵目。
始皇帝咽氣,當其時也,無論丞相李斯還是皇子胡亥,真還都沒有他想。焦灼間,他們隻想著馬上擁嬴政屍體歸返鹹陽,召回皇子扶蘇即位,使大秦帝國盡快回歸正軌。
此時此刻,一個蟄伏已久的小人,忽然登上曆史的舞台。這,就是心懷叵測的宦者趙高。他先以利齒說服了皇子胡亥,然後開始激勸李斯,爭取這位秦國第一號朝臣也加入陣營,參與自己廢長立幼的陰謀。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於秦始皇暴崩後決定秦帝國命運的那關鍵的幾個時辰,進行了非常文學性的描述:
(趙)高乃謂丞相斯曰:“上崩,賜長子書,與喪會鹹陽而立為嗣。書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賜長子書及符璽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與高之口耳。事將何如?”
(李)斯曰:“安得亡國之言!此非人臣所當議也!”
(趙)高曰:“君侯自料能孰與蒙恬?功高孰與蒙恬?謀遠不失孰與蒙恬?無怨於天下孰與蒙恬?長子舊而信之孰與蒙恬?”
(李)斯曰:“此五者皆不及蒙恬,而君責之何深也?”
(趙)高曰:“高固內官之廝役也,幸得以刀筆之文進入秦宮,管事二十餘年,未嚐見秦免罷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誅亡。皇帝二十餘子,皆君之所知。長子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即位必用蒙恬為丞相,君侯終不懷通侯之印歸於鄉裏,明矣。高受詔教習胡亥,使學以法事數年矣,未嚐見過失。慈仁篤厚,輕財重士,辯於心而詘於口,盡禮敬士,秦之諸子未有及此者,可以為嗣。君計而定之。”
(李)斯曰:“君其反位!斯奉主之詔,聽天之命,何慮之可定也?”
(趙)高曰:“安可危也,危可安也。安危不定,何以貴聖?”
(李)斯曰:“斯,上蔡閭巷布衣也,上幸擢為丞相,封為通侯,子孫皆至尊位重祿者,故將以存亡安危屬臣也。豈可負哉!夫忠臣不避死而庶幾,孝子不勤勞而見危,人臣各守其職而已矣。君其勿複言,將令斯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