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霸業萬事競,任他後人論短長(1 / 3)

精於儒學和曆史的梅福說得更詳細:“秦為亡道,削仲尼之跡,滅周公之軌,壞井田,除五等,禮廢樂崩,王道不通,故欲行王道者,莫能致其功也……”

由此論之,秦始皇以法家功利主義治理國政,似乎完全忽視倫理教化,最終導致綱常不振、風俗糜爛,禮義廉恥全部淪喪殆盡。

其實,我們細讀曆史,嬴政從統一六國到“焚書”事件發生,在他為帝最長的一個時間段內,秦國並無任何“焚書”之事記載。秦廷之內,秦始皇還一直征用和禮遇儒生。行政體係中,就設有“博士”銜位,博士之下還設置“諸生”,皆備皇帝顧問。秦帝國建立之後,嬴政不僅征聘七十餘名儒士學者擔任過“博士”,還召集兩千多人為“諸生”。那位後來被人稱頌為“漢代儒宗”的叔孫通,其名聲之所以顯耀,也恰恰於彼時從秦廷而得。

始皇二十八年,嬴政開始第二次全國大巡遊過程。封禪泰山之後,他曾經親自瞻仰過孔子故居,召見群儒,並加封孔子後裔孔甲為“魯國文通君”。即使“焚書”之事發生過後,依舊有儒士被引入秦廷拜為“博士”,積極參與秦國的政治活動。

恰恰是朝堂之上淳於越等人依據儒家典籍“以古非今”,跳出來反對郡縣製,而以李斯為首的秦臣唯恐“浮議”引起政局不穩,這才激勸始皇帝嬴政對儒學和百家之學大加警惕。隨後而至,秦始皇才有焚書之舉。

回望曆史,在社會大轉型時代,始皇帝君臣對於政改異見的這種精神高度“過敏”,我們如果設身處地,應該能夠認識和理解。

關涉治國方略,秦始皇和李斯等人一直是法家的忠實信徒。不過,我們可以發現,始皇帝君臣在治國理念方麵,曾經或多或少也吸取了不少儒家有關倫理教化的理念。

無論是泰山石刻還是琅玡石刻,其中有不少專有詞語,都屬於儒家傳統的理念範疇:“男女禮順”, “聖智仁義”, “移風易俗”等等。所有這些,無論是字麵還是具體含義,都有儒家影響的痕跡。隻不過秦始皇在提倡這些倫理教化的時候,把它們嚴格納入秦朝嚴苛的法律體係當中了。即便如此,從秦始皇自始至終對倫理教化如此重視就可以看出,禮法和教化,確實是秦帝國保障統治的關鍵。後世儒生所謂秦帝國促使中國倫理道德體係全然崩塌的說法,顯然有些過分。

其次,在政治方麵,秦始皇所謂“廢先王之道、廢五等之製”,成為他執政的最大汙點。從儒學角度觀察,似乎秦始皇徹底廢除分封製,就是從根本上違背上古以來遵行久之的“王道”和“王製”,也是秦帝國迅速滅亡的最主要原因。如此說來,似乎秦始皇不搞分封、不複立六國後裔、違背殷周以來的“封建”傳統,就不是以仁德治理天下,就是獨夫暴政。

精於儒學和曆史的梅福說得更詳細:“秦為亡道,削仲尼之跡,滅周公之軌,壞井田,除五等,禮廢樂崩,王道不通,故欲行王道者,莫能致其功也……”

由此論之,秦始皇以法家功利主義治理國政,似乎完全忽視倫理教化,最終導致綱常不振、風俗糜爛,禮義廉恥全部淪喪殆盡。

其實,我們細讀曆史,嬴政從統一六國到“焚書”事件發生,在他為帝最長的一個時間段內,秦國並無任何“焚書”之事記載。秦廷之內,秦始皇還一直征用和禮遇儒生。行政體係中,就設有“博士”銜位,博士之下還設置“諸生”,皆備皇帝顧問。秦帝國建立之後,嬴政不僅征聘七十餘名儒士學者擔任過“博士”,還召集兩千多人為“諸生”。那位後來被人稱頌為“漢代儒宗”的叔孫通,其名聲之所以顯耀,也恰恰於彼時從秦廷而得。

始皇二十八年,嬴政開始第二次全國大巡遊過程。封禪泰山之後,他曾經親自瞻仰過孔子故居,召見群儒,並加封孔子後裔孔甲為“魯國文通君”。即使“焚書”之事發生過後,依舊有儒士被引入秦廷拜為“博士”,積極參與秦國的政治活動。

恰恰是朝堂之上淳於越等人依據儒家典籍“以古非今”,跳出來反對郡縣製,而以李斯為首的秦臣唯恐“浮議”引起政局不穩,這才激勸始皇帝嬴政對儒學和百家之學大加警惕。隨後而至,秦始皇才有焚書之舉。

回望曆史,在社會大轉型時代,始皇帝君臣對於政改異見的這種精神高度“過敏”,我們如果設身處地,應該能夠認識和理解。

關涉治國方略,秦始皇和李斯等人一直是法家的忠實信徒。不過,我們可以發現,始皇帝君臣在治國理念方麵,曾經或多或少也吸取了不少儒家有關倫理教化的理念。

無論是泰山石刻還是琅玡石刻,其中有不少專有詞語,都屬於儒家傳統的理念範疇:“男女禮順”, “聖智仁義”, “移風易俗”等等。所有這些,無論是字麵還是具體含義,都有儒家影響的痕跡。隻不過秦始皇在提倡這些倫理教化的時候,把它們嚴格納入秦朝嚴苛的法律體係當中了。即便如此,從秦始皇自始至終對倫理教化如此重視就可以看出,禮法和教化,確實是秦帝國保障統治的關鍵。後世儒生所謂秦帝國促使中國倫理道德體係全然崩塌的說法,顯然有些過分。

其次,在政治方麵,秦始皇所謂“廢先王之道、廢五等之製”,成為他執政的最大汙點。從儒學角度觀察,似乎秦始皇徹底廢除分封製,就是從根本上違背上古以來遵行久之的“王道”和“王製”,也是秦帝國迅速滅亡的最主要原因。如此說來,似乎秦始皇不搞分封、不複立六國後裔、違背殷周以來的“封建”傳統,就不是以仁德治理天下,就是獨夫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