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霸業萬事競,任他後人論短長(3 / 3)

如果放到當時的大時代背景下考察,秦朝的“刑罰酷虐”也有其緣由。自春秋戰國時代,各國法製體係就深受殷商奴隸製時代法律影響,偏於嚴刑酷罰。始皇帝嬴政,不過是在原有基礎上汲取先秦法治思想,在本國法律基礎上進行了係統化整理而已。嬴政為帝數年,在特別出格的酷刑嚴罰方麵,他自己也沒有什麼“獨創”之處。

曆史上,後世史學家們常常將秦法與漢法進行比較,似乎秦法無比殘暴,漢法特別寬仁。實際上,漢承秦製,製度因循,在刑罰方麵一點都不“溫柔”。隻不過,漢朝一直以“仁德”作酷法的裝飾,又加上儒者塗飾,所以才顯襯出秦法的“殘暴”來。

亂世用重典,是大混亂時代的共同特征。從“法治”實施結果來看,繁法嚴刑而天下振,禁暴誅亂而天下服。所以,秦始皇的嚴刑酷法,並非一無是處。

從吏治角度看,嚴刑峻法,也成為秦始皇建設和鍛煉一支高效職業官僚隊伍的基礎,促成了秦朝政府有效、合理的運行,進而在製度建設方麵卓有成效,培育出一批實幹、專業的官僚人才。這批“技術官僚”,無論是在政治才幹、軍事謀略、內部協調或者外交業績層麵,都堪稱傑出,他們陸續在平滅六國過程中發揮出各自的才能。

在嬴政繼位為秦王的時刻,他麵對的六國,絕對不是可以隨便各個擊破的庸君統治下的小國,而是由一批政治家族經營數百年之久的國家。

秦國如果沒有內部的法治強製,沒有一批高效率、才智超群的技術官僚,嬴政也不可能在短短數十年時間內掃平群雄,實現真正的大一統!

嬴政所處的時代,正是春秋戰國時期向中央集權封建社會大轉型的時期。為此,作為大有作為的一代君王,嬴政的某些“暴政”,實際上也是他賴以深化和完成社會變革的強有力手段。當然,嬴政本人性格裏麵固有的暴虐或許會一直推波助瀾,但嬴政之所以能夠成為“秦始皇”,也正說明,他是被那個時代選擇出來的不貳君王,是大時代劇變的執行者,是曆史使命的踐行者。

秦並海內,兼諸侯,南麵稱帝,以養四海。天下之士斐然鄉風,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無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歿,令不行於天下,是以諸侯力政,強侵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敝。今秦南麵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

在《過秦論》中,賈誼雖然對秦始皇暴政痛心疾首,但也肯定了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曆史功績,以及當時廣大民眾對大一統國家的向往和盼望。

“萬代皆行秦製度”。秦始皇所創立的中央集權製度,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一直被後世所繼承,並不斷予以完善和發展。這種中央集權製度,對於維護多民族國家的團結和統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大秦帝國采取的郡縣製,破封建、利統一,基本杜絕了地方割據勢力依恃土地、臣民以及財富與中央政府相抗衡的現象,更有利於國家政治統一。對此,即使一直抨擊秦朝惡政的曆史學大家班固,也不得不在《漢書》中承認:

漢家承秦之製,郡縣治民,主有專己之威,臣無百年之柄!

經濟方麵,秦始皇統一了貨幣和度量衡。這些舉措,看似枝節末端,實則意義重大。由於幣製和度量衡的統一,中國經濟從此進入規範化、標準化的軌道。國內商品交換和經濟往來,也有了質的飛躍,而封建國家的賦稅征收,也得以標準化、係統化、製度化。

文化方麵,針對各國“文字異型”狀況,秦始皇推行“書同文”。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了文字的字形和書體,將各國繁雜的字體統一為小篆,並將它作為官方文字頒行全國。兩千多年來,中華大地分分合合,最終之所以能夠具有共同的文化傳承和精神血脈紐帶,統一的文字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

繼“書同文”頒布不久,秦始皇又要求人民“行同倫”,移風易俗。他下令要在帝國所有地區建立一致的生活習俗和道德規範。

遙想秦朝統一之前,六國習俗、文化各異,“田疇異畝,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製,語言異聲,文字異形……”——所有這一切紊亂,在嬴政稱帝之後,即刻令行禁止。

從長遠角度看,他的這些文化舉措,為日後漢民族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積澱,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正因為有了共同的語言文字、共同的經濟生活、共同的心理積澱、漢民族的終極文化特性,終於日趨定型。

可惜,秦始皇畢竟難以超越時代的局限,他大起宮室,沉溺聲色,窮奢極欲,疲極百姓,還欲圖從精神和思想意識上統治天下人。結果適得其反,使得秦帝國統治走向暴政的極端,使其千秋萬代美夢破碎,也使自己永世不替的希望成為千古笑柄:

鹹陽氣正豪,六雀巢俱掃。琅玡碑鐫不了秦官號,綠雲鬟妝不了阿房俏,人魚膏照不了山泉奧,童女郎采不了長生料。怎知一霎時有赤帝子斬蛇當道,巨鹿北,千戈倒;函關上,旌旗耀;軹道旁,嬰前導。試看那鹹陽三月徹天紅,枉惹得關東六主泉台笑。(歸莊《萬古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