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爚認為這種擔心並不多餘,人的思考無限,如果受到有限的生活環境的壓抑,會使人的性格更加孤僻,把持不住,就會成為變態。

終於有一天,劉爚說:“我帶你走出去,到括城讀書去!”

括城(今浙江麗水)是處州路的行政中心,原名栝城,因為當地多栝樹,所以叫栝城。後來不知什麼原因,改名為括城。栝樹就是金錢鬆,這種樹的樹葉看上去毛茸茸很可愛很柔軟,但摸上去,就是植物版刺蝟,所以最好多看少摸。大概取名“金錢”鬆,寓意就在此:不是自己的金錢,看看可以,少去碰。

劉爚說要帶劉伯溫去括城讀書,其實是去市重點中學括城府學讀書。但這種地方,可不是誰想來就來的。有機會來這裏的都是整個處州讀書最好的學生,他們需要在處州進行的考試中排名前三十名內。劉爚那天和劉伯溫說,要帶他去處州讀書,其實是劉伯溫已經被處州府學錄取了。我們要聲明這一點,一來證明劉伯溫的確把書讀得特別好;二來,劉爚可不是信口開河的人。

劉伯溫到府學讀書後,除了學習《春秋》和程朱理學外,還對諸子百家、天文、兵法等類型的書愛不釋手。其實他在武陽村時就涉獵過這些,現在,隻是在老師的講解下,重新溫習而已。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北宋初期宰相趙普說,老子我半部《論語》治天下。這都說明古人在讀書方式上特別重視精讀,一本書不厭其煩地讀,讀上一百遍,其義就自見。

劉伯溫的《春秋》課老師後來回憶說,這孩子聰明得一塌糊塗,你隻需給他讀一遍,他就能倒背如流。你還未說完全部的解釋,他就已經知道了全部的解釋。這種人在西方稱為先知,在中國,稱為神童。在中國的道教門徒口中,就是未卜先知。

《春秋》是春秋時期的魯國史,但不全,全部內容是從前722年開始到前481年就結束了。但魯國曆史卻是從公元前1042年到公元前256年,所以北宋宰相王安石說,《春秋》是“斷爛朝報”,就是陳舊、殘缺,沒有參考價值的曆史文獻。

《春秋》本來就是粗線條——隻有目錄,沒有內容。經孔子編輯後,看著像曆史文獻,其實成了懲惡揚善的思想道德課本。但裏麵卻沒有直接告訴你哪些是惡的,哪些是善的,而是把“褒貶”藏在文字裏。這種遮遮掩掩、指桑罵槐、聲東擊西的文字遊戲,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春秋筆法”。

舉個例子來說明這種“筆法”的使人震駭之處: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

這是《春秋》第三個目錄也是第三個內容,不了解那段曆史的人,對這個標題隻能幹瞪眼。了解那段曆史的人,就知道這幾個字說的是,春秋初期的強國鄭國第三任國君姬寤生(鄭莊公)在鄢城(今河南鄢陵)幹掉老弟姬段的故事。

這個有些複雜的故事到了《春秋》裏隻變成了六個字:鄭伯克段於鄢。但據孔子的忠實信徒說,這六個字就是春秋筆法的淩厲展現,受過特殊訓練的人對裏麵的“褒貶”一目了然。

下麵就是受過春秋筆法訓練的人的解釋:

“鄭伯”是對國君的稱呼,不說姬寤生或是鄭老大,這是怪罪姬寤生沒有盡到一個做哥哥的責任。老弟要什麼,鄭老大就給什麼,這就是放縱溺愛,不是個好哥哥,所以隻稱他為國君。“克”指的是戰勝敵人,說明鄭老大的放縱溺愛根本就不是出自本心,而是詐術,他從始至終都把弟弟當成敵人,必殺之而後快。

鄭伯克段於鄢,就是說,鄭莊公用狡獪的詐術幹掉了親弟弟這個敵人。雖然姬段造反是不對的,但姬寤生不懷歹毒的心,之前就好好教育弟弟,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慘劇。所以,罪責全在姬寤生身上。這個標題是想告訴我們,那些動機不純的人,就是消滅了敵人,也沒有功勞,大家應該強烈譴責這種內心奸詐、外表忠厚的人。

由此可以看出,春秋筆法暗藏玄機,不經專家講解,誰都無法弄懂,而且講解起來極為生澀,很多人都不喜歡學。但劉伯溫卻是個例外,他學起來津津有味,還能獨立發揮。

不過,中國古代的老師不喜歡劉伯溫這樣太過伶俐的學生,劉伯溫的老師每當看到他把學習當成娛樂時,就一臉嚴肅地說:“老祖宗教導我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習是苦差事,必須要頭懸梁錐刺股,就是你聰明,不需要如此,也要裝出痛苦的模樣來。唯有真苦盡才能真甘來。你把學習當成是樂子,這是態度不嚴肅,恐怕不能被老祖宗所喜歡。”

這種論調讓劉伯溫大吃一驚,他對老師說:“我就是喜歡讀書,連老黃曆我都喜歡讀。如果讓我裝作讀書很苦的樣子,那就是虛偽。這不是我能做到的。”

老師氣得鼻子直冒火,但對劉伯溫超級強大的記憶力卻不得不心悅誠服。

https://www.biqiugege8.com/book/9361/6650706.htm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ugege8.com。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m.biqiugege8.com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