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書院位於青田縣西七十裏的石門山麓的石門洞中,始建於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寶三年(744年),開始時是國立圖書館,後來,這地方離官員辦公地點太遠,官場肥佬們不愛動彈,逐漸地就成了私人講學的場所。北宋時期,石門書院已經變成私立大學,很多飽讀詩書卻不能做官的知識分子都免費到這裏傳播知識和思想。但由於改朝換代的關係,很快就荒廢,南宋時,朱熹在此地做官,想要重新煥發它的光彩,無奈政府不支持,所以就徹底廢棄了。1294年,元王朝的當地地方官王侯重修,石門書院才算還魂。鄭複初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重新裝修後,又鼓勵政府招聘老師,為前來的有為青年們講學。
劉伯溫正是聽說了這件事,所以一路小跑地來了。不過從劉伯溫到書院的表現來看,他來石門書院,隻是受了道教人傑地靈觀念的影響。他喜歡的不是石門書院,而是石門書院附近的景色。
石門書院建在道教十大洞天中排名第十的石門洞附近。既然能躋身十大洞天,石門洞當然有非凡之處——兩壁雙峰對峙,如同一扇大門。四周山崖環繞,如同城郭,再向裏就是大洞。洞北殿閣崢嶸,青鬆鬱鬱。洞的東南有數十丈高的瀑布,如果起風,你能看到瀑布隨風飄散,煞是好看。李白有句詩特意讚歎這道瀑布:“噴壁灑素雪,空蒙生晝夜”。石門洞中清淨幽深,和地下室一樣冬暖夏涼。
聖人說,聽別人講的知識遠不如自己悟出的知識更自得於心。許多偉大人物不是喜歡自學,而是因為他們明白一個求知的基本道理:別人講的知識再好,那也是別人的。如果和你的心不相符,你聽了有什麼用?如果和你的心相符,可那是別人的,不是你的。所以,想要有獨立思想,鍛造獨立意誌,必須要有自學的勇氣和能力。隻有通過自己的感悟得來的知識和思想,才是你自己的知識和思想。
劉伯溫從小就喜歡自學,並善於自學。這就可以使我們明白,為什麼鄭複初隻教了他一年,就撒手不管了。因為劉伯溫從他那裏得到理學的主旨後,就開始了自由發揮,自由發揮後的心得就如銅牆鐵壁,外來的知識無論如何都闖不進來了。
在石門書院,劉伯溫采用的也是自學方式,他的愛好像洪水一樣泛濫,在正統的理學外,一些被當時知識分子視為奇技淫巧、百無一用的宇宙學(陰陽),數學(八卦),化學(道家的煉丹),物理學(墨子的小孔成像、沈括對石油的認知),地質學(朱熹對化石的認知)以及日常生活學也在其列,他後來著作的《多能鄙事》就是這些學說的踐履。在石門書院這段日子,他還迷上了軍事學。
劉伯溫看了很多市麵上流行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曆代兵製》,等等。
既然是自學,就無所謂課堂一說。劉伯溫常常逃課,跑到石門洞崖壁的一個洞裏去讀書。沒有人知道劉伯溫是如何發現那個洞的,洞口隻能容一人通過,深數十丈,高不見頂。傳說中,那個洞是一隻老白猿的房產,所以又叫白猿洞。
洞中原本黑暗潮濕,但當劉伯溫進去時,地麵的潮濕向四麵慢慢褪去,但仍然沒有光明,隻有瀑布反射進來的彩虹微弱的光。這難不倒劉伯溫,他早就從吳梅澗那裏學會了捕捉陽光。傳說他把那些陽光裝在一個不透明的罐子裏,一遇黑暗,罐子就發出和陽光一樣的光芒。
劉伯溫在別人的房子裏讀書,又不出租金,這讓人為他捏了把汗。劉伯溫大概也知道私闖他人的房子很危險,所以在身邊準備了棍棒,以防房子的主人突然出現咬他。但白猿一直沒有出現過,大概是又找到了新的房子。
就在別人的房子裏,傳奇的一幕發生了。這就是劉伯溫人生中的“偶獲天書”事件。
但很多宿命論專家認為,“偶獲”這個詞是虛無,應該說,劉伯溫命中注定要獲得天書,因為他是偉大人物,偉大人物注定了要有傳奇的經曆,而傳奇的經曆在他未生時就已經注定了。
也就是說,劉伯溫獲天書這件事隻是再重複了一遍老天的意思,其實它在命運中早已演繹過了。
這個傳奇故事是這樣開始的:有一天,劉伯溫正在山洞裏冥思苦想“以少勝多”的戰爭奧秘,但百思不得其解。那段時期,他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軍事上。可能和他一直把白猿當成敵人有關,希望能在白猿突然出現時,用軍事手段對付它。
就在他絞盡腦汁思索時,突然,罐子失去了光芒,瀑布折射出的彩虹照到劉伯溫對麵的石壁上。正當他在納悶時,石壁像兩扇門一樣緩緩打開了。劉伯溫隻驚駭了一會兒,就躡手躡腳地走了過去,探頭向裏看。但裏麵漆黑一片,他什麼都看不見。不過卻能聽到鐵絞索的聲音,那聲音很憂傷,仿佛是一個大猴子的哭泣。
劉伯溫慢慢地退回來,抄起經常放在石桌邊的木棒,重新回到石壁前,探頭探腦了一陣,鐵絞索憂鬱的歎息聲不見了。他四周看了看,發現石壁上的植物正在慢慢地生長,發出歡快的嬉鬧聲。這新生給了他力量,他把長袍脫下,正要義無反顧地鑽進時,突然一個聲音傳來:“別進,裏麵毒氣深沉,小心有去無還。”
——據某些靈異專家解釋,這個人聲就是洞中那個白猿所發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