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劉伯溫既然已經脫了長袍,就說明他下定了決心,什麼狠話都嚇不倒他。他為了給自己鼓氣,一個跟頭就翻了進去。整個身子一落地,他才發現裏麵別有洞天,空中飄浮著螢火蟲一樣的生物,把整個洞映照得通透明亮。
這片天地是如此之新,似乎從來沒有人類的足跡到達過。可劉伯溫很快就感到了恐怖,似乎有人忽近忽遠地竊竊私語,又能聽到他耳邊有人在平和地呼吸。他看見了鬼魂樣的雲彩,聞到了隻有死屍上才能綻放的花的香氣。他拚命地搖晃著腦袋,想把這如夢如幻的一切拋掉。他掄起了棒子,碰碎了鬼魂的腦殼,掃蕩了死屍之花的香氣,洞中恢複了異樣的寧靜,劉伯溫感覺自己身處太空中,無依無靠,無牽無掛,骨子裏起了泡沫,飄飄欲仙起來。
在享受了很長一段時間後,劉伯溫才強行回到現實世界,他看到那種如螢火蟲般的生物紛紛撲向一麵牆壁,映照出了“此石為劉基所開”幾個大字,如你所知,這是身份驗證密碼。元朝時,中國人口太少,“劉基”這種文縐縐的名字重名的機會微乎其微,劉伯溫認定這就是自己,於是,雙手向牆壁上一推,牆壁應手破裂,一隻古董級別的石匣就在牆壁後麵閃現。劉伯溫捧起石匣,沒有見到使用說明書,所以就用最直接也最有效的辦法:摔到地上。石匣遇地,嘭地彈開,裏麵掉出四卷32開的小書。
劉伯溫這時才想起那個提醒他裏麵有毒氣的話,這種感覺一上來,他的頭開始發暈,於是,收起書來,毫不留戀,轉身出了洞。
到洞外後,劉伯溫看書名,發現是關於兵法的。但打開書,裏麵的文字是漢字,印刷精美,可就是看不明白。這種事隻能說明兩點:一、書是盜版的,全是錯別字和病句;二、天老爺給人恩惠,向來是給兩塊麵包和一塊生雞腿,你想要吃漢堡,必須要自己動手。
劉伯溫拿著讀不懂的書,等於拿了柄斬妖除魔的寶劍卻拔不出來,那和燒火棍沒有任何區別。於是,他四處遊玩,尋找可以看懂這本書的人。某日,他在深山老林裏遇到一位道士。道士很老,把自己藏在道袍裏,他的道袍很奇怪,像是基督教教士的袍子。劉伯溫看不到他的臉,甚至感覺鬥篷裏根本就沒有一顆腦袋。當時,這個鬥篷正在讀一本無字書。劉伯溫知道這是位神人,就趕緊拿出書來請教。老道士把書拿來,隻一翻,就問:“你是想讓我寫個推薦序?”劉伯溫說:“我是看不懂啊,想請教您。”老道士隻拿出一本,撕出幾頁,說:“你拿回去,背誦,如果能背得一字不漏,再來找我。”背誦是劉伯溫的特長,說:“光陰似箭啊,我一來一回,浪費時間,況且,您這樣的人都是神龍見首不見尾,我下次來,您不知道去哪裏了。我就在這裏背吧。”說完,口中念念有詞,囫圇吞棗,然後合上,如水銀瀉地般背誦了出來。
老道士歎息,說:“天才!”於是,就給劉伯溫解釋書中理論,七天後,劉伯溫憑借此書成了優秀的戰略軍事家。
關於劉伯溫石洞得天書,還有一種說法。這種說法認為,劉伯溫根本就沒有在石洞裏得過什麼天書,但確實遇到了那個老道士。老道士其實也不是道士,而是個天文術數大師,名叫鄧祥甫。
鄧祥甫未留下多少事跡。我們隻是知道,此人開始精研理學,後來稍有小成,又鑽研占卜術,大有所成,於是四處找徒弟。劉伯溫在石門書院讀書時,鄧祥甫曾到石門書院尋找天才,偶然和劉伯溫見麵,並稍作交談後,就大驚道:“你是個天才。我曾和很多人談論過王佐之學,但那些人都是糨糊腦袋,你卻一點就通。”
於是,他把一本秘書送給了劉伯溫,這本書就是《靈棋經》。靈棋是十二枚用檀香木所造的圓形棋子。正麵有字,背麵無字。十二顆棋子,分成三種各四顆,分別寫著“上”“中”“下”。占卜的時候,將十二個棋子拋出,以正麵朝上的棋子為卦象進行占卜,背麵朝上的棋子則忽略不算。
靈棋占法的步驟是:首先在一個桌台上擺滿鮮果酒肉,向天神祭拜行禮。天神要拜全,不能拜了玉帝忘了王母,拜了天尊忘了佛祖。比如四孟四仲四啟,天元地母,日月星宿,陰間明堂,各種神隻哪怕小小土地公都是要祭拜的。拜完神以後,再去洗個澡,從浴室裏出來要換身幹淨整潔的衣服。手要再用洗手液清洗一次,最後身上還要噴些香水。隻有這樣之後,才能坐在蒲席上打開棋匣,口中念著咒語把棋子拋出來。秦末時期的張良,就是靠這本書幫助劉邦得了天下。
劉伯溫得到洞中奇書或者是《靈棋經》後,廢寢忘食,甚至忘了在課堂上應該幹什麼,所以總是愣神,他的老師每次看到他在課堂上愣神時,就會盯他一會兒,猛地咆哮起來:“科舉,你不想科舉了嗎!”
大都進士
劉伯溫當然想科舉,他專門寫了本科舉模擬習題集《春秋明經》,當然這也是劉伯溫前期的政治思想。在這本習題集中,劉伯溫指出,新儒家開山老祖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是完全正確的,老天爺會根據君主做好事或壞事選擇把祥和或災難降臨到人間。劉伯溫還說,如果有人認為天人感應是扯淡,那他就別讀《春秋》。這是劉伯溫多年來受理學的熏陶而得到的學術思想和政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