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狼的憂患意識(3 / 3)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把任何風險都考慮到,所以,沒有任何一個人在生活當中可以一帆風順。有突然產生的,我們沒有發現的風險一旦發生,我們是應該喟歎自己沒能考慮周全,防患於未然,還是應該積極補救,爭取把損失降低到最少?答案很顯然是後者。

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你在宮裏麵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咱們楚國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這就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亡羊補牢”的典故,現實生活中也經常有這樣的例子,因為平常的疏忽,為將來危機的發生埋下伏筆,等到真正危機發生的時候卻不知所措。

其實,在現實生活當中沒有人可以做到麵麵俱到,難免會有防範不到的地方,加上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千變萬化,危機的發生是難免的。這時候我們不應該驚慌失措,更不應該怨天尤人,而應該冷靜地麵對,想出解決的方案和補救的辦法,以爭取把損失減少到最小。

現代的企業,需要攻城拔寨的闖將,需要腳踏實地的幹將,更需要能夠拾遺補闕的“補降”。亡羊補牢並不是單純的縮小損失那麼簡單,有時候還可以把壞事變成好事。

美國農產品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經營企業,業務遍步全球。一次,公司派遣夏洛克運送一批小麥和玉米到南非。雖然運送的貨物達數十萬噸,但是在夏洛克執行的任務當中,這隻不過是很普通的一次而已。所以他並沒有把這次任務看得十分重,隻當作一次去非洲的旅遊而已。

天有不測風雲,當貨物運抵南非的時候,夏洛克卻發現與公司合作的南非公司在前一天被法院宣布破產。這次的交易自然也就泡湯了。

怎麼辦?把貨物運回美國?這意味著來回數萬公裏的昂貴運輸費用,和糧食腐爛的風險。在南非就地找客戶賣掉,這當然是亡羊補牢的上上之策。但是數十萬噸的交易量在短期內根本就不可能找到這麼大的買家。南非炎熱的氣候和簡陋的儲存環境顯然不允許夏洛克耽誤太長時間。

心急如焚的夏洛克忽然看見桌上報紙上的一則新聞,原來南非有些地區出現了蝗災,大批的饑民等待救濟。夏洛克計上心頭,一方麵,他抓緊派人與美國總部聯絡,另一方麵他親自與南非有關部門接觸。

終於,兩天以後,在船隊停泊的港口上舉行了一場盛大的捐贈儀式,夏洛克代表美國農產品公司把36萬噸糧食無償捐贈了正處於饑荒當中的南非難民。南非幾乎所有媒體和部分國際媒體都對此事做了詳細的報道。

這次“亡羊補牢”的捐贈活動使美國農產品公司獲得了南非政府和人民的極大好感,也使美國農產品公司在國際商界獲得了良好的口碑。以後的時間裏,南非政府對美國農產品公司的交易給出了很多優惠的政策,使其在南非獲得的利潤比36萬噸糧食的成本要高出百倍。

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人是完美主義者,他們力爭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最好。這種爭取把事情做到最好的態度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追求完美是一種心理極端的表現形式。追求完美者渴求抓到所有有用的機會;追求完美者渴求用最少的付出來獲得最多的回報;追求完美者渴求每一次努力都能獲得最大的成功。追求完美的核心為不犯錯誤的心理假設,追求完美者希望每一次判斷都是正確的,每秒鍾的效率最高的。但這種假設理論這顯然是站不住腳的悖論,在現實生活當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完美主義者同其他人一樣,不可避免的要遭受挫折,一旦危機降臨,他們往往沒有具體解決或者緩和危機的能力。著名的成功學家卡耐基說:“完美主義者就好像是一個蹩腳的泥水匠,他們隻懂得蓋樓,卻不懂得維護。”要想成為一個處理危機的高手,首先要做的就是從“自我萬能論”的思想當中走出來。

要想處理好危機,首要一點要承認危機客觀發生的可能性。這是正確對待生活的一種態度。隻有承認危機的客觀存在才可能去尋求減小危機帶來損失的解決之道,才能尋求降低因危機導致負麵影響的方案。一個成熟的人不僅僅應考慮怎樣萬無一失,而且更應考慮亡羊補牢的措施和手段。

一個國家為什麼會有公安機關,為什麼會有消防局?如果整個社會都完全消除了治安隱患和消防隱患,那麼這些機構就沒有存在的必要。那麼為什麼還存在呢?因為完全消除治安隱患和消防隱患是不可能的,所以當我們意料之外的火災發生時會有消防隊員去救火,當突發的治安情況發生時會有警察來處理。這的確是一種亡羊補牢的辦法,雖然有些被動,但是卻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