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機遇是成功的曙光——狼的敏銳(3 / 3)

正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當機會出現時就一定要抓住它,每天我都在等待著機會的到來,當然不是像等著天上掉餡餅那樣。我每天都在準備著,準備著一旦有機會來了,我就抓住它,這包括心理上的,和知識上的。如果什麼也不幹,就那麼幹巴巴地等著,即使是機會來了,你也未必能把握得住。

“如果我在他的職位我一定比他做的好,如果我有那個機會我比他更成功,如果我的薪水高點我的工作熱情一定更高,如果……”

我們總是習慣於想象那些並不存在的東西,如果我們能把握現在的工作,不是更好?人,最珍貴的是什麼東西?有人說最珍貴的東西是那些得不到的東西,因為得不到才更想得到;有人說最珍貴的東西是已失去的東西,因為失去的永遠不再回來。

而事實上最珍貴的東西就是現在所擁有的,把握住現在的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它真實,因為它需要珍惜。未得到的是虛幻的將來,無從珍惜;已失去的是沉澱的過去,不應沉湎;而隻有珍惜現在,才能對得起過去、把握住將來。什麼是機會?把握住現在就是機會。

總有人說:如果給我一個機會,我會如何如何,如果讓我再來一次,我能如何如何,如果我當初這樣做,結果如何如何。與其在喟歎中惋惜過去、荒廢現在、失去未來,為什麼不能夠把握現在擁有的機會呢?

如果你不能夠珍惜現在的工作,等你失去這個工作的時候,你會追悔莫及;與其總奢望那些不切實際的東西,不如我們把握現在擁有的東西,努力工作,不久以後,那些虛幻的如果離你就不會遠了。

如果我是部門主管,我怎樣怎樣。。。心裏總是這樣憑空的想象,什麼時候才能到這個位置?為什麼不在這個時候給自己訂下一套切實可行的計劃,然後為之奮鬥,那麼不久的將來,你離成功就不遠了。

山下的人羨慕山頂的人,能夠看到更多的美景,但是他有沒有想到:登頂之人,曾經如何地劈荊斬棘、曆盡艱苦?天上不會掉餡餅,成功永遠來自於不懈的奮鬥!與其在山下徒勞羨慕,還不如努力攀登,去看一看山頂的大好風景!

晉朝有一個叫王戎的小孩非常聰明,有一天他和小朋友們在一起玩耍,忽然發現前麵不遠的路邊上有一棵李樹,上麵碩果累累,結滿了熟透的李子。大家高興地歡呼一聲,都急著跑過去要摘李子吃,隻有王戎站在原地一動不動。一個大人看見了,就問他:“為什麼你不跟著大家一起去摘呢?一會可就沒了。”王戎不慌不忙地說:“路邊上的李子樹,如果好吃的話果子一成熟就會被人摘走了,怎麼可能結了滿滿一樹熟透的果子,所以,那裏的李子一定是苦的。”沒多久,那些跑去摘李子的孩子果然因為李子苦而大吐特吐。

看見路邊的樹上長滿李子,就能斷定李子肯定是苦的,要不然早被人摘光了,那裏還輪得到遲來的小孩子?小王戎的智商實在是高,不僅懂得人本自私的天性,還懂得天上不會掉餡餅的道理。有時候就是這樣可笑,連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大人們卻往往利欲熏心,卻被蒙住了雙眼。

隨著我國社會福利事業和經濟的發展,各種彩票事業蒸蒸日上,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的彩民高達5億多人。

彩票,是一種公益事業,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支持社會福利、體育等事業的發展,當然巨額的頭彩可以使人“一夜暴富”,但是那隻是極個別的現象,這個“餡餅”,可不是那麼容易吃到。博彩,隻能當成是一種娛樂、一種愛好,而不應該是當成一種事業。

最近不少省市頻頻發生不法分子利用假彩票空手套白狼的事件,2004年8月9日下午2時許,韶關朱某在門口發現一封匿名信,信封內裝有一張寫著“香港鴻星集團公司”的廣告和一張“鴻星集團刮刮卡”。朱某刮開此卡,發現自己“中了20萬元”,於是撥打卡片上的谘詢電話,對方說要到上海領獎,如無法赴滬可先付4000元,由對方到保險公司辦理手續再付款到朱的賬號。朱某拿獎心切,未及細想就將4000元彙走,而對方稱還要補交20%提成款。朱某隨後感覺受騙,立即報案。

類似詐騙案件的共同特點,是客戶收到有抽獎宣傳單和抽獎卡的信件,內容為“某公司周年慶典之際,特隆重舉行回報消費者活動,推出廣告彩票即開型活動……”並附刮刮卡一張。當有人打電話谘詢,不法分子同樣采取索取“保證金”、“手續費”的方式行騙。

“天上不會掉餡餅”這句話揭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想要獲得,就必須要付出。不勞而獲或者少勞多得輕輕鬆鬆地掙大錢,隻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抱這種幻想的人往往容易上當受騙。

現在社會上有些不法分子設置種種陷阱坑害找工作的人,他們的慣用伎倆之一就是許諾一些根本不可能兌現或根本不想兌現的事情。比如在一些報紙上登的高得離譜的薪金,街頭巷尾還有不少萬元招聘公關的小廣告。

其實這種騙局並不難識破,隻要心裏守住“天上不會掉餡餅”這個道理,憑勤勞的雙手掙錢,不要異想天開,就是再高明的騙子也難施其計。問題是總有一些人相信真有“天上掉餡餅”這樣的好事,這才使得那些相差無幾的騙人和被人騙的故事能夠一年又一年地長演不衰。

我國正處在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巨大變革之中,企業改製、落聘下崗、就業困難、壓力增大,使得原來習慣於穩定生活的人們感到茫然,甚至不知所措。許多人還常用一種慣性思維來對待這一變化,仍然抱著靠單位、要政策、等安排的想法,期望某個機會的降臨來改變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