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民族失去了獨立和自由,還算得上是一個國家、民族嗎?人也如此。在受壓迫受淩辱中生,還不如為追求自由而死。
無論付出多大的代價都無法阻止人類對自由的不懈追求。然而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古代思想家莊子認為萬物都是“有所待”的。我們所謂的追求自由,是追求每個個體都有權利享受的自由。追求自由並不意味著為了個體自由而可以為所欲為。
事實上,所有真正追求自由的人都是在受到極不公平的限製的情況下而作出的一種維護自身權利的努力,對於這樣的努力,有什麼力量能阻擋得了呢?
我們崇尚自由,追求自由,但我們對於自由的認識是否正確呢?當我們擁有自由的時候,我們會不會享受自由呢?
每個人對自己所追求的自由生活方式都是不一樣的,就自由本身而言也是有不同的區別的,自由包括物質上的自由,也包括精神上的自由。晉代著名的文學家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指的就是舍棄物質上的束縛就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陶淵明生來淡薄,一直隱居鄉裏,後來因為名氣比較大,被人舉薦,當上了一名縣令。但是幹了沒幾天,他認為官場就好像“樊籠”,人處在官場中就會“心為形役”,根本就沒有自由。他在詩中寫到“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為得到身心的雙重解放,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在當了七十二天的縣令之後,他終於選擇了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隱居田園。
鄉村的美景和親情,極大地激發了他的詩情,他的許多優秀作品,都是在這一時期完成,並開創了中國詩歌的田園之風。“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複奚疑”。對自由的追求,使他享受到真正快樂的生活,即便的物質上貧苦些,也感覺不到什麼了。
我們都很羨慕陶淵明這種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但是在現代社會,這種隱居田園的生活方式顯然是不容易達到的。隱居田園達不到,於是就有很多人開始“大隱隱於市”,拋棄了朝九晚五的生活方式,也拋棄了給別人打工,“屈居人下”的生活地位,在家裏“給自己”打工。他們在家裏上班,網絡和電話是他們的主要工作工具,他們可以自由安排作息時間,我們稱這樣的人為SOHO一族。無可否認,在SOHO一族中,以“自由”為動機的占了可觀比例。這些人生平最見不得死板的條條框框,深信隻有在“自由”之中才能發揮自己的天才。但是這種自由就是真正的自由了嗎?
已過而立之年的吳華讀大學時是一位小有名氣的詩人。大學畢業後,在一文化單位工作數年,因厭惡其中人事關係複雜,憤然跳出,尋求大智慧、真自由。然而由於對自由的過分追求,險些沒有飯吃。於是吳華吸取教訓,積極替幾家廣告公司寫廣告詞,生活逐上正軌。不料長此以往,吳華寫詩遇到大大的麻煩,盤旋於腦中久久不散的,是種種需要推廣的產品,以及由此引發的無窮聯想。吳華不由後悔:以前的單位剝奪的僅是肉體的自由,現在的生活剝奪的則是精神的自由。他終於對現在的生活心生厭倦,可不管選擇何種職業,總會帶走一種自由,總會讓他感到遺憾。
一個國家、民族失去了獨立和自由,還算得上是一個國家、民族嗎?人也如此。在受壓迫受淩辱中生,還不如為追求自由而死。
無論付出多大的代價都無法阻止人類對自由的不懈追求。然而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古代思想家莊子認為萬物都是“有所待”的。我們所謂的追求自由,是追求每個個體都有權利享受的自由。追求自由並不意味著為了個體自由而可以為所欲為。
事實上,所有真正追求自由的人都是在受到極不公平的限製的情況下而作出的一種維護自身權利的努力,對於這樣的努力,有什麼力量能阻擋得了呢?
我們崇尚自由,追求自由,但我們對於自由的認識是否正確呢?當我們擁有自由的時候,我們會不會享受自由呢?
每個人對自己所追求的自由生活方式都是不一樣的,就自由本身而言也是有不同的區別的,自由包括物質上的自由,也包括精神上的自由。晉代著名的文學家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指的就是舍棄物質上的束縛就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陶淵明生來淡薄,一直隱居鄉裏,後來因為名氣比較大,被人舉薦,當上了一名縣令。但是幹了沒幾天,他認為官場就好像“樊籠”,人處在官場中就會“心為形役”,根本就沒有自由。他在詩中寫到“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為得到身心的雙重解放,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在當了七十二天的縣令之後,他終於選擇了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隱居田園。
鄉村的美景和親情,極大地激發了他的詩情,他的許多優秀作品,都是在這一時期完成,並開創了中國詩歌的田園之風。“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複奚疑”。對自由的追求,使他享受到真正快樂的生活,即便的物質上貧苦些,也感覺不到什麼了。
我們都很羨慕陶淵明這種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但是在現代社會,這種隱居田園的生活方式顯然是不容易達到的。隱居田園達不到,於是就有很多人開始“大隱隱於市”,拋棄了朝九晚五的生活方式,也拋棄了給別人打工,“屈居人下”的生活地位,在家裏“給自己”打工。他們在家裏上班,網絡和電話是他們的主要工作工具,他們可以自由安排作息時間,我們稱這樣的人為SOHO一族。無可否認,在SOHO一族中,以“自由”為動機的占了可觀比例。這些人生平最見不得死板的條條框框,深信隻有在“自由”之中才能發揮自己的天才。但是這種自由就是真正的自由了嗎?
已過而立之年的吳華讀大學時是一位小有名氣的詩人。大學畢業後,在一文化單位工作數年,因厭惡其中人事關係複雜,憤然跳出,尋求大智慧、真自由。然而由於對自由的過分追求,險些沒有飯吃。於是吳華吸取教訓,積極替幾家廣告公司寫廣告詞,生活逐上正軌。不料長此以往,吳華寫詩遇到大大的麻煩,盤旋於腦中久久不散的,是種種需要推廣的產品,以及由此引發的無窮聯想。吳華不由後悔:以前的單位剝奪的僅是肉體的自由,現在的生活剝奪的則是精神的自由。他終於對現在的生活心生厭倦,可不管選擇何種職業,總會帶走一種自由,總會讓他感到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