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當時情況,南明朝廷屢屢播遷,金聲桓、李成棟、薑瓖皆敗亡,如果弄個王爺帽子籠絡一下孫可望,自可換來對方感激涕零的忠順。但是,永曆朝臣書呆子多,爭來吵去,一時間難以就孫可望封王之事達成一致。
當時,孫可望很主動,派本來就是明官的老鄉楊畏知為使節,到達肇慶拜見永曆帝,獻上一份重禮,希望永曆朝廷封他為“秦王”。
出於各自的私心,當時在朝的李成棟養子李元胤、袁彭年以及多位文臣皆反對封王。特別是明朝幾個在貴州一地的軍頭,深恐孫可望為王後受其轄製,紛紛上書反對。
楊畏知雖為孫可望所遣,卻心向明朝,勸當朝諸公不要吝惜一個王封而變友為敵。變通之下,永曆朝廷決定封孫可望為“二字王”,但很快又改變主意,隻同意封孫可望為公爵,賜名“孫朝宗”。
正在糾結之際,南明的軍閥陳邦傅在廣西勢單力弱,他為了張大其勢,與已經進入兩廣地區的大順餘部高必正、李來亨等相抗,想拉攏孫可望。陳邦傅的手段很奇特,他趁永曆朝廷議論未決之時,自己用黃金偷鑄一顆重達百兩的“秦王之寶”大印,偽造永曆帝敕書,封孫可望為王爺,以此來達到巴結對方的目的。陳邦傅不僅“封”孫可望為“王”,還“封”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三人俱為“國公”。執行這項“任務”的,乃陳邦傅的心腹門人胡執恭。
胡執恭本來就是北京專門製造假印私信的遊棍,十多年中屢犯死罪,趁明末大亂之際,逃入軍中,成為陳邦傅的謀士。他辦事很麻利,立刻奔往昆明,一見孫可望,馬上拜倒稱臣,獻上鬥大黃金印,說永曆帝非常信賴孫可望,然後又詳述陳邦傅私下結交之意。
孫可望非常高興,集結文武和百姓,大庭廣眾之下,跪受“秦王”之封。高興了沒幾天,老孫從探子處得知永曆朝廷還在商議對他的封王之事,根本沒有結果。
惱怒之下,孫可望親自去見胡執恭,逼問他,讓他說實話。胡執恭當然不敢明說封王之事乃他與陳邦傅所為,就詐稱永曆帝與其母親太後兩個人秘密商議鑄王印與孫可望,“外廷諸臣確實不知此事”。
聞聽此言,孫可望非常生氣,又不好發作。他之所以如此渴望得封“一字王”,最主要的目的在於威懾李定國、劉文秀等人。所以,雖知封王事假,他也要挺下去、裝下去。
李定國、劉文秀已知其詐,堅拒胡執恭對他們的“國公”之封,二人表示說“未為朝廷立功,不敢受爵”。漸漸地,永曆朝臣聞知陳邦傅假冒帝敕鑄印為孫可望封王之事,一時嘩然,紛紛上章彈劾陳邦傅。
老陳死豬不怕開水燙,咬定自己對此事毫不知情。朝臣不敢動陳邦傅這個軍頭,就派人抓住任南明知州的胡執恭的兒子胡欽華,要把他斬首以治其父親欺君之罪。永曆帝挺厚道:“其父作逆,其子何與?”下詔釋放了胡欽華。
依當時情況,南明朝廷屢屢播遷,金聲桓、李成棟、薑瓖皆敗亡,如果弄個王爺帽子籠絡一下孫可望,自可換來對方感激涕零的忠順。但是,永曆朝臣書呆子多,爭來吵去,一時間難以就孫可望封王之事達成一致。
當時,孫可望很主動,派本來就是明官的老鄉楊畏知為使節,到達肇慶拜見永曆帝,獻上一份重禮,希望永曆朝廷封他為“秦王”。
出於各自的私心,當時在朝的李成棟養子李元胤、袁彭年以及多位文臣皆反對封王。特別是明朝幾個在貴州一地的軍頭,深恐孫可望為王後受其轄製,紛紛上書反對。
楊畏知雖為孫可望所遣,卻心向明朝,勸當朝諸公不要吝惜一個王封而變友為敵。變通之下,永曆朝廷決定封孫可望為“二字王”,但很快又改變主意,隻同意封孫可望為公爵,賜名“孫朝宗”。
正在糾結之際,南明的軍閥陳邦傅在廣西勢單力弱,他為了張大其勢,與已經進入兩廣地區的大順餘部高必正、李來亨等相抗,想拉攏孫可望。陳邦傅的手段很奇特,他趁永曆朝廷議論未決之時,自己用黃金偷鑄一顆重達百兩的“秦王之寶”大印,偽造永曆帝敕書,封孫可望為王爺,以此來達到巴結對方的目的。陳邦傅不僅“封”孫可望為“王”,還“封”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三人俱為“國公”。執行這項“任務”的,乃陳邦傅的心腹門人胡執恭。
胡執恭本來就是北京專門製造假印私信的遊棍,十多年中屢犯死罪,趁明末大亂之際,逃入軍中,成為陳邦傅的謀士。他辦事很麻利,立刻奔往昆明,一見孫可望,馬上拜倒稱臣,獻上鬥大黃金印,說永曆帝非常信賴孫可望,然後又詳述陳邦傅私下結交之意。
孫可望非常高興,集結文武和百姓,大庭廣眾之下,跪受“秦王”之封。高興了沒幾天,老孫從探子處得知永曆朝廷還在商議對他的封王之事,根本沒有結果。
惱怒之下,孫可望親自去見胡執恭,逼問他,讓他說實話。胡執恭當然不敢明說封王之事乃他與陳邦傅所為,就詐稱永曆帝與其母親太後兩個人秘密商議鑄王印與孫可望,“外廷諸臣確實不知此事”。
聞聽此言,孫可望非常生氣,又不好發作。他之所以如此渴望得封“一字王”,最主要的目的在於威懾李定國、劉文秀等人。所以,雖知封王事假,他也要挺下去、裝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