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死難洗一生羞(3 / 3)

孫可望死後,其子孫征淇襲封,幾個月後即死掉,死因更可疑。孫征淇之弟孫征淳襲封後,清廷沒再下手。康熙初年,清廷削減“義王”孫征淳俸銀。孫征淳死後,清廷把孫家的爵位降為公爵。到了乾隆年間,清廷索性取消了孫家子孫的“世職”。老孫一家,就這樣憑空消失於曆史舞台,隻留下無恥的聲名和後人的笑罵。

為行文方便,再講一下洪承疇。

孫可望降後,洪承疇作為清朝“開國功臣”的形象更加高大和完滿。他不再裝病,為清軍進攻滇黔日夜操勞,夙興夜寐,日理萬機。

由於出身漢人儒臣,不僅在軍事上策劃進軍路線,老洪在政治上還製定出“收拾人心”之策,為清廷主子可謂殫精竭慮。比如,對待當地少數民族,他為清廷出主意,對這些人不要采用“剃發易服”的政策,轉而用收買政策。對富於民族自尊心的漢人,清廷一定要堅持剃發易服,從心理上摧毀民族意誌,對於這些窮鄉僻壤的土著,確實用不著枉費此心。洪承疇這招果然管用,眾多的雲貴土著紛紛歸附。

清軍攻奪雲南大部之後,洪承疇不避路遠崎嶇,親自到昆明坐鎮指揮,處理善後事宜。

忙到順治十六年年底,老洪真的得了重病,上疏乞休。得到批準後,準備回北京養病。

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病死,人在淮安的洪承疇聞此噩耗,號慟欲絕。他舍舟登岸,以垂老之軀,乘馬飛奔到北京奔喪,在景山大哭順治帝(難道一點兒沒有哭崇禎的意思?)。素袍白服,直哭了二十多天。

以後,每至月朔,洪承疇都要哭一次順治帝,如逢節日,他就要在家擺設香案,身穿朝服,望闕叩拜,以表達他對清朝的耿耿忠心。康熙四年,洪承疇病死於家中,時年七十三歲。

過了兩年,清廷才發下碑文,基本上對他的一生做了總結,仔細推敲,褒中有貶:

稽古興朝,必有賢良之臣,坐則榮以高爵,歿亦賜以豐碑,所以勸忠,蓋其備也。爾洪承疇,才能敏練,器宇淵宏,我朝平定錦州、鬆山等處,破明兵十三萬時獲爾,蒙太宗皇帝寬恩撫育(這兩句話最意味深長)。逮克取京城,大兵南下,爾圖報豢養之恩,督理綠旗官兵,協同大兵殲逆,首擒偽王,發獲奸細,招徠叛黨,除黨安民,所在著績。事竣還朝,仍讚綸扉,爾能夙夜宣勞,恪供厥職。旋畀爾經略五省,隨滿洲大兵,進取雲貴,招撫軍民土司,供應大兵糧餉,能濟軍需,邊疆有賴。克襄王事,屢建功績,特授世職之榮,以示酬庸之典。忽聞長逝,甚悼朕懷,特賜諡曰“文襄”。

到了乾隆時期,天下大定,清廷自然要把洪承疇列入《貳臣傳》。不過,由於他對清廷勞苦功高,乾隆帝把他安排在《貳臣傳》的“上編”。

無論入“上編”還是“下編”,洪承疇都是貳臣,蓋棺論已定。

至於後人揣測洪承疇有心存明朝之意,說他到長沙任五省經略後沒有盡力南進之事,內心是想給南明喘息的機會。這種揣測,純屬不知曆史細節的虛妄臆測。

當時的洪承疇,心血耗盡,在得了眼疾幾乎失明的情況下,嘔心瀝血,一心一意想滅亡南明為清廷主子效忠。隻是中國南方局勢太複雜,他一時不得要領,所以才招致朝中政敵的攻訐,說他進取不力。

孫可望投降後,盡告兩省虛實,洪承疇於是豁然開朗,擇將調糧,舍馬步行,行走於沼濘崎嶇之中,苦心經營,疏請清廷不要幹預吳三桂等人的軍事行動。正是他不遺餘力地出謀劃策,才最終滅掉了南明政權。

隻有前朝死灰不能複燃,洪承疇這樣的降臣才能在晚年落個心安——終於不用擔心明朝有人問其反叛之罪了!

倘若沒有洪承疇、吳三桂這樣的降臣,南明不可能那樣迅速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