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兒子鄭成功拒不剃頭之事,鄭芝龍在揭帖裏麵把自己的態度講得活靈活現——“恨不能親揪鄭成功之頭剃發!”(鄭芝龍《為皇恩日厚、臣思恩益深、恭陳愚見、以候聖裁事》)。老小子的情急之態躍然紙上。在對鄭清和議抱有極大希望的同時,鄭芝龍提出要次子鄭世忠再隨欽差往福建,諭勸鄭成功投降。
鄭世忠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七月二日出發,八月五日入福建。他帶來的清方條件沒有多大變化,仍是要鄭成功“剃發受詔”以及“回府安插”。
其實,在等候清朝使者往來的這段時間裏,鄭成功一直沒閑著,在招兵買馬增強實力的同時,他派人前往漳州、泉州等多個地方“征餉”。由於北京的皇帝正與對方談判,清朝各地政府不敢私自破壞“和談”,隻能出銀出物給鄭成功。這是因為鄭氏軍隊到來時,持有的文書上都蓋有清帝敕封的“海澄公”大印。
九月間,鄭成功在安平鎮列營數十裏,炫耀武力,與清朝遣來封官的內院學士葉成格等人會麵。但是,見麵歸見麵,鄭成功拒不剃發。不剃發,清使就無法開詔。相持七天之久,最終雙方談判破裂。
鄭世忠帶領鄭氏親族數人晚間來到鄭成功營內,流淚規勸:“二位清朝使臣這次失意歸京,大事難圖。我等回京複命,必無活路。我等死也罷了,但太師老爺(指鄭芝龍)怎麼辦?如果大哥您剃發歸順,可全活咱們一家人!”
鄭成功很冷靜:“我不剃發,可保全父命;如束手歸降,父命不保!”
鄭世忠下跪痛哭:“希望大哥為保父命,剃發投降。”
鄭成功不言。其身旁官員沈佺期喝道:“藩主剃發,為令尊大人。我等剃頭,又為何人!況我等橫行海上數年,不堪羈絆。”此言此舉,皆為鄭成功事先安排。鄭世忠等人無奈,隻得大哭出營。
當然,鄭成功也未把事完全做絕。他在給父親鄭芝龍的信中,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委婉地為自己不剃發做出辯解:
……不意地方無加增,四府竟為畫餅,(清廷)欲效前賺吾父故智,不出兒平日所料。遽然剃發,三軍為之衝冠。……清朝若能信兒言,(我)則為清人,屈於吾父為孝;若不能信兒言,則為明臣,盡於吾君為忠……(清)二使未曾與兒商榷,徒以剃發二字相逼。兒一剃發,即令諸將剃發乎?即令數十萬兵皆剃發乎?即令千百萬百姓俱剃發乎?一旦忽然盡落其形,能保其不激變乎?……大抵清朝外以禮貌待吾父子,內實以奇貨居吾父……明明欲借父以挾子。一挾,則無所不挾,兒豈可挾之人乎?且吾父往見貝勒之時,已入彀中。其得全至今者,大幸也。萬一父一不幸,天也!命也!兒隻有縞素複仇,以結忠孝之局耳!
在這封信中,鄭成功向清朝攤明了自己的底牌。而他給其兄弟鄭世忠的信,更明白無誤地道出了心聲:“……夫虎豹生出深山,百物懼焉。一旦入檻阱之中,搖尾乞憐者,自知其不足以製也;夫鳳凰翱翔於千仞之上,悠悠乎宇宙之間,任其縱橫而所之者,超超然脫乎世俗之外者也。兄(自指)名聞華夷久矣,用兵老矣,豈有舍鳳凰而就虎豹者哉!……”從給兄弟的信可以看出,鄭成功《莊子》讀得不錯,書信內容酣暢淋漓。
對於兒子鄭成功拒不剃頭之事,鄭芝龍在揭帖裏麵把自己的態度講得活靈活現——“恨不能親揪鄭成功之頭剃發!”(鄭芝龍《為皇恩日厚、臣思恩益深、恭陳愚見、以候聖裁事》)。老小子的情急之態躍然紙上。在對鄭清和議抱有極大希望的同時,鄭芝龍提出要次子鄭世忠再隨欽差往福建,諭勸鄭成功投降。
鄭世忠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七月二日出發,八月五日入福建。他帶來的清方條件沒有多大變化,仍是要鄭成功“剃發受詔”以及“回府安插”。
其實,在等候清朝使者往來的這段時間裏,鄭成功一直沒閑著,在招兵買馬增強實力的同時,他派人前往漳州、泉州等多個地方“征餉”。由於北京的皇帝正與對方談判,清朝各地政府不敢私自破壞“和談”,隻能出銀出物給鄭成功。這是因為鄭氏軍隊到來時,持有的文書上都蓋有清帝敕封的“海澄公”大印。
九月間,鄭成功在安平鎮列營數十裏,炫耀武力,與清朝遣來封官的內院學士葉成格等人會麵。但是,見麵歸見麵,鄭成功拒不剃發。不剃發,清使就無法開詔。相持七天之久,最終雙方談判破裂。
鄭世忠帶領鄭氏親族數人晚間來到鄭成功營內,流淚規勸:“二位清朝使臣這次失意歸京,大事難圖。我等回京複命,必無活路。我等死也罷了,但太師老爺(指鄭芝龍)怎麼辦?如果大哥您剃發歸順,可全活咱們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