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煌言對於鄭成功一鏃不發的圍城,確實摸不清底細。或許是因為鎮江得手後,附近句容、儀真、六合、滁州紛紛來歸,鄭成功陶醉在不戰而勝的情緒中,認為南京在掌握之中,不想費力攻城,既損人命又損城內建築。他是否這樣想,史籍無載。
大軍兵臨城下,守城一方的郎廷佐和攻城一方的鄭軍,皆展開政治宣傳攻勢。
郎廷佐心內發虛,仍然硬著頭皮寫信勸降:
……倘邀天幸,大君子(指鄭成功)幡然改悟,不終有幸,自膺天子特達之知。轟轟烈烈,際會非常,開國奇勳,此其上也。如曰誌僻孤忠,願甘恬退,仆代敷陳,顯明本末,請給原官冠帶,修養林泉,儼然山中宰相。祖塋故基,朝夕相依;骨肉至親,歡然團聚。出處既成,忠孝兩全,此其次也。其或不然,即於歸來之日,祝發陳詞,仆代請作盛世散人,一瓢一笠,逍遙物外,遍選名勝,以娛天年,又其次也。亦強(過)日坐危舟,魂驚惡浪,處不成處,出不成出,既已非者,亦難名忠。況且震臨海岸,未免驚擾百姓,竊為大君子難聞者。仆率愚直之性,行簡談之詞,屏去一切繁文縟語,如逆闖之害,何以當仇?本朝之恩,何以當報?當仇者不審天時,自甘撲滅;當報者妄行恃險,自取淪亡。邪正之至理,興衰之大數,有識者燎若觀火,又何必煩詞取厭大君子之清聽哉!昔人有言:“身在局內,明者自暗;身在局外,暗者自明。”某以局外之觀,略陳鄙意,不避嫌疑,傾心萬裏……至誠之心,望祈同樂。
身處孤城,郎廷佐仍發書勸降鄭成功,看似憨愚,實則在為南京爭取時間。
鄭成功沒搭理郎廷佐。張煌言以自己的名義發信一封,反過來也爭取郎廷佐開門早降。雙方都是筆墨文豪,來往攻心書信文采可觀:
……執事(指郎廷佐)固我明勳舊之裔,遼左死士之孤也。念祖宗之恩澤,當何如怨憤!思父母之深仇,當何如報雪!不為中興人物。顧(李)陵、(衛)律自甘,華夷莫辨,甚為執事不取也!即就恩仇之說言之,自遼師起而征調始繁,催科益急。故潰卒散而為盜賊,窮民聚而為棄兵,是釀寇盜者,虜人也。乃中華失守,傾國興師。倘能挈故物而還天朝,將土蕃、回紇不足羨。顧乃招虎進狼,即收漁人之利於江北,辰蛇封豕,複肆蟲蠱之毒於江南。此果恩乎,仇乎?
張煌言信中,先誇郎廷佐的出身,說他是明朝遼東“烈士”子弟。但查郎廷佐之傳,其父郎熙載原為東北廣寧的明朝諸生,努爾哈赤克廣寧時,郎熙載投降,被授為“防禦”之職,後因軍功,得“遊擊”之職。所以,郎氏並非大明“烈士”,反而是降臣二世之家。張煌言上來給對方一頂高帽,無非是想爭取郎廷佐投降。特別是在書信後半部分,張煌言指出清朝乘人之危、亡人之國的陰險,斥責清軍攻亂遼東,致使明朝兵困民疲,是明朝衰亡的主要原因。
張煌言對於鄭成功一鏃不發的圍城,確實摸不清底細。或許是因為鎮江得手後,附近句容、儀真、六合、滁州紛紛來歸,鄭成功陶醉在不戰而勝的情緒中,認為南京在掌握之中,不想費力攻城,既損人命又損城內建築。他是否這樣想,史籍無載。
大軍兵臨城下,守城一方的郎廷佐和攻城一方的鄭軍,皆展開政治宣傳攻勢。
郎廷佐心內發虛,仍然硬著頭皮寫信勸降:
……倘邀天幸,大君子(指鄭成功)幡然改悟,不終有幸,自膺天子特達之知。轟轟烈烈,際會非常,開國奇勳,此其上也。如曰誌僻孤忠,願甘恬退,仆代敷陳,顯明本末,請給原官冠帶,修養林泉,儼然山中宰相。祖塋故基,朝夕相依;骨肉至親,歡然團聚。出處既成,忠孝兩全,此其次也。其或不然,即於歸來之日,祝發陳詞,仆代請作盛世散人,一瓢一笠,逍遙物外,遍選名勝,以娛天年,又其次也。亦強(過)日坐危舟,魂驚惡浪,處不成處,出不成出,既已非者,亦難名忠。況且震臨海岸,未免驚擾百姓,竊為大君子難聞者。仆率愚直之性,行簡談之詞,屏去一切繁文縟語,如逆闖之害,何以當仇?本朝之恩,何以當報?當仇者不審天時,自甘撲滅;當報者妄行恃險,自取淪亡。邪正之至理,興衰之大數,有識者燎若觀火,又何必煩詞取厭大君子之清聽哉!昔人有言:“身在局內,明者自暗;身在局外,暗者自明。”某以局外之觀,略陳鄙意,不避嫌疑,傾心萬裏……至誠之心,望祈同樂。
身處孤城,郎廷佐仍發書勸降鄭成功,看似憨愚,實則在為南京爭取時間。
鄭成功沒搭理郎廷佐。張煌言以自己的名義發信一封,反過來也爭取郎廷佐開門早降。雙方都是筆墨文豪,來往攻心書信文采可觀:
……執事(指郎廷佐)固我明勳舊之裔,遼左死士之孤也。念祖宗之恩澤,當何如怨憤!思父母之深仇,當何如報雪!不為中興人物。顧(李)陵、(衛)律自甘,華夷莫辨,甚為執事不取也!即就恩仇之說言之,自遼師起而征調始繁,催科益急。故潰卒散而為盜賊,窮民聚而為棄兵,是釀寇盜者,虜人也。乃中華失守,傾國興師。倘能挈故物而還天朝,將土蕃、回紇不足羨。顧乃招虎進狼,即收漁人之利於江北,辰蛇封豕,複肆蟲蠱之毒於江南。此果恩乎,仇乎?
張煌言信中,先誇郎廷佐的出身,說他是明朝遼東“烈士”子弟。但查郎廷佐之傳,其父郎熙載原為東北廣寧的明朝諸生,努爾哈赤克廣寧時,郎熙載投降,被授為“防禦”之職,後因軍功,得“遊擊”之職。所以,郎氏並非大明“烈士”,反而是降臣二世之家。張煌言上來給對方一頂高帽,無非是想爭取郎廷佐投降。特別是在書信後半部分,張煌言指出清朝乘人之危、亡人之國的陰險,斥責清軍攻亂遼東,致使明朝兵困民疲,是明朝衰亡的主要原因。
雙方互打政治牌,皆虛張聲勢,沒有什麼實際效果。但最終在宣傳和溝通中處於下風並受欺騙的,反而是咄咄逼人的鄭成功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