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敵壓境難安穩(3 / 3)

清軍南路軍從普安州(今貴州盤縣)進入雲南。

北路清軍由吳三桂帶領從遵義出發,行至七裏關,受到南明白文選部阻擊。

此地兩岸高山夾峙,水勢凶險,誠為天然關隘。不料想,吳三桂在當地少數民族向導的帶領下,走小路直抄烏撒軍民府(今貴州威寧),反而控扼了七裏關的大道。中路清軍也趕來會戰,白文選頓時腹背受敵。慌亂之下,南明軍倉皇撤軍。

三路清軍,成功在曲靖會師,直接向昆明推進。

李定國等將的敗訊傳來,永曆帝急得眼淚都掉下來了。數年顛沛,剛剛在昆明過了些舒服日子,如今又要重新踏上逃亡之路。

逃離昆明是肯定的,但往哪個方向跑,永曆朝臣,莫衷一是。

商量了許久,有朝臣建議先奔建昌,依靠那裏豐足的糧草,入嘉定養銳。如果清軍勢猛,可以乘船直下重慶方向,與夔東十三家餘部會師,憑借蜀地,直搗荊襄。考慮過後,永曆帝、李定國皆讚同此議。

奸臣馬吉翔與其弟馬雄飛和女婿楊在皆打著自己的小算盤。讓他們擔心的是:入蜀後控製不了永曆帝,會遭到清算。思前想後,他們就一起力勸李定國的心腹謀士金維新。

金維新本是雲南人,當然不想離開鄉土,幾個人一拍即合,由金維新出麵,最終說服了李定國。於是,李定國一改初衷,改向滇西撤退。馬吉翔等人這樣忖度,清軍追擊不緊,可在滇西四處逃避;萬一事急,則可逃入緬甸避難。對此,黔國公沐天波也表示支持,他覺得自己可以掌控雲南等地的地方勢力。

其實李定國曾想往湖南、廣西方向撤退,但架不住金維新、馬吉翔等人的勸說,最終走了下下策。

撤退之時,由於南明剛剛征得的秋糧充盈,李定國沒能做到堅壁清野,反而嚴禁各營焚毀餘糧,怕清軍向雲南百姓報複。這樣一來,清軍如虎添翼,日後再無缺糧之憂。清軍入昆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凱旋一樣入城。沒跑的南明朝臣,絕大多數降清。

從昆明撤退時驚慌忙亂,南明永曆君臣狼狽至極。聽說皇帝往蠻荒地帶撤退,不少朝臣大感失望,連吏部尚書、兵部尚書等官員以及左僉部禦史錢邦芑這樣的鐵杆支持者,皆中途離去,躲避藏身。

在逃難途中度過了新年。1659年正月初四,永曆帝跑到永昌,總算敢停下喘口氣,但身邊隨駕官員已經不多了。

永曆帝很後悔西奔,但事已至此,又要依靠李定國,不好責備他,就囑托大臣以自己的名義發“罪己詔”。李定國也深感內疚,上疏要求自削官職。所有這些,皆是虛文而已,於事無補。

沒待多久,守衛玉龍關的白文選兵敗的消息傳來,清兵迫近。永曆帝隻能率眾又逃,奔往騰越。

吳三桂率清軍步步逼近,磨盤山一戰,如無叛徒告密,李定國的南明軍差點兒獲得翻盤大勝。

李定國渡過潞江(今怒江)後,在磨盤山上借助蔽深的地勢,埋伏下三哨人馬,遍布地雷,準備趁清軍誌驕意滿、大肆追擊的時機打埋伏戰,首尾相擊,盡殲吳三桂一軍。萬事俱備,清軍已經進入埋伏圈。可惜的是,李定國手下參軍盧桂生叛變投敵,把實情稟告吳三桂。

吳三桂驚出一身冷汗,立刻命令前軍止行,下馬向草中搜索南明伏兵。這樣一來,明軍原來以號炮為應的計劃全盤打亂,首尾不應,各自為戰,埋伏戰變成了短兵相接。如此一來,李定國奇兵設伏沒搞成,隻能硬著頭皮出戰。

南明軍、清軍在山上展開殊死搏鬥,雙方死傷都很多。

本來人數就處劣勢,損兵折將之下,李定國隻能率殘軍退往孟定。他之所以擇路另走,主要是怕清軍尾隨追擊,暴露永曆帝的行蹤。

李定國心是好心,但如此一來,把永曆帝弄成了獨行人眾,皇帝頓時成為沒有大軍護衛的孤旅。

兵敗如山倒,南明諸軍東竄西逃,很難再組織起成規模成建製的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