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塔之國當客囚(1 / 3)

當晚,眾臣在“禦舟”聚集開會,大家皆怕行程中遇劫喪命,誰也不願意攜帶敕令往回走,相互推諉。隻有總兵鄧凱和小官任國璽自告奮勇,馬吉翔唯恐二人回去見了李定國後說他“壞話”,暗中對緬人通事講:“這兩人無家口,如果離開皇帝,肯定就遠走高飛!要阻止二人出緬。”

不久,有報南明諸營已經散去,遣使發敕之事就無人再提。

二十四日,緬王派人來邀請南明大臣過河議事,永曆帝派馬吉翔之弟馬雄飛和鄒昌琦二人往對。

過河後,緬王並不接見他們,隻讓通事從中傳話,詢問了許多明神宗萬曆年間的明朝國事。這兩人草包,對往事知之甚少,甚招緬人輕蔑。

而且,他們所帶的永曆敕書上所蓋的皇帝玉璽,緬人拿來與萬曆敕令相比照,發覺永曆玉璽形製稍小,就懷疑是偽造。幸虧二人再拿出蓋有黔國公印文的文書,緬方對比一看,與從前文書上的印文一模一樣,這才信以為真。

由於萬曆二十二年開始,明朝約暹羅夾攻緬甸,雙方關係從那時開始已經非常緊張,日後入貢稀少,來往絕少,所以,緬方隻有萬曆時期明朝的禦敕與文書。從彼時起,雙方常年不通往來。大明皇帝來避難,自然使這個小國皇帝生出幸災樂禍之心。

對於南明使人,緬王自稱“金樓白象王”,其實,他隻是大明朝歸屬黔國公管轄的“緬甸宣慰使”而已。萬曆元年,緬王好事,曾經自稱過“西南金樓白象王”,在公文中仍稱明朝皇帝為“天皇帝”,但他當時的自稱,已經讓大明朝非常不高興。現在,時易世移,緬王又開始裝大。

麵對流竄的帝室,如今的緬王,確有資本裝大。

忍挨到了三月,黔國公沐天波與綏寧伯蒲纓、總兵王啟隆三人,主動邀請馬吉翔幾個人在大樹下集會議事(已經沒有像樣的夠大的房間容納大臣們開會)。

沐天波說:“緬酋對待我們的態度,一日差似一日。我們應該馬上離開這裏往回走,尚可躲避危險。”

馬吉翔想也不想,回答說:“如果你們想走,就走好了。皇上以及三宮,皆交與你們。你們看著辦吧,我不能再參與複興國家的事情。”

眾人聽馬吉翔如此要挾,一時沉默。大家愣了半天,唉聲歎氣,漸漸散去。

當時,率兵深入緬境亞哇的白文選部,已經近在六十裏以外的地方。他們尋找永曆帝不得,心情焦躁,四處焚掠。如果永曆朝臣有一絲一毫的振作和主動,派人出動打探風聲,肯定能和白文選聯係上,逃出生天。

三月十七日,走陸路隨駕的永曆大臣和隨從陸續趕至亞哇,在河對岸聚居。這些人走陸路,倒比永曆帝來得更快。

緬王心疑,對左右說:“這些人慢慢聚攏,不像是避難,倒像是想算計我們。”驚疑之下,緬王派兵四出,圍攻剛剛抵達亞哇不久的永曆帝隨從。混亂中燒殺搶劫,不僅殺掉幾百南明隨員和大臣,還有數位大臣在惶亂中自縊而死。

當晚,眾臣在“禦舟”聚集開會,大家皆怕行程中遇劫喪命,誰也不願意攜帶敕令往回走,相互推諉。隻有總兵鄧凱和小官任國璽自告奮勇,馬吉翔唯恐二人回去見了李定國後說他“壞話”,暗中對緬人通事講:“這兩人無家口,如果離開皇帝,肯定就遠走高飛!要阻止二人出緬。”

不久,有報南明諸營已經散去,遣使發敕之事就無人再提。

二十四日,緬王派人來邀請南明大臣過河議事,永曆帝派馬吉翔之弟馬雄飛和鄒昌琦二人往對。

過河後,緬王並不接見他們,隻讓通事從中傳話,詢問了許多明神宗萬曆年間的明朝國事。這兩人草包,對往事知之甚少,甚招緬人輕蔑。

而且,他們所帶的永曆敕書上所蓋的皇帝玉璽,緬人拿來與萬曆敕令相比照,發覺永曆玉璽形製稍小,就懷疑是偽造。幸虧二人再拿出蓋有黔國公印文的文書,緬方對比一看,與從前文書上的印文一模一樣,這才信以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