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序言(1 / 3)

在這第三版裏許多地方都有了改進,特別是力求陳述得清楚和確定。不過因這書既是一種教本,目的在於撮要,文字仍不免緊湊、形式而且抽象。為了完成它的使命,還須在口頭的演講裏予以必要的解釋和說明。

自本書第二版以後,有了許多對於我的哲學思想的批評出現。這些批評大部分表示他們對於哲學這一行道很少作專門研究。對於一個經過多年的透徹思想,而且以鄭重認真的態度、以謹嚴的科學方法加以透徹加工的著作,予以這樣輕心的討論,是不會給人以任何愉快的印象的。而且透過充滿了傲慢、虛驕、嫉忌、嘲諷等壞情緒的眼光來讀書,也更不會產生什麼有教益的東西的。西塞羅說過:“真正的哲學是滿足於少數評判者的,它有意地避免群眾。因為對於群眾,哲學是可厭的,可疑的。所以假如任何人想要攻擊哲學,他是很能夠得到群眾讚許的。”。所以對於哲學的攻擊,見解愈稀少,理論愈缺乏徹底性,便愈可得到大眾的讚揚。在他人的反響中,常常遇見一種狹隘的敵意的激情,似懂非懂地夾雜在一起,其所以會有這種激情,是不難了解的。別的對象呈現在感官前麵,或者以整個的直觀印象呈現在表象前麵。若一個人想要討論這些對象,他總感覺到對它們有先具備某種程度——不管如何低微——的知識之必要。同時這些對象也較為容易令人注意到健康的常識,因為它們都立腳於熟悉的固定的現在。但人們缺乏這一切,〔既無些微知識,又不依據健康常識〕,便可大膽地反對哲學,或者毋寧說反對任何一個關於哲學的妄誕的空虛的形象,這形象是由於他對哲學無知而想象出來、杜撰出來的。他們沒有什麼東西作為討論的出發點,於是他們隻好徘徊於模糊空疏,因而毫無意義的東西之中。——我在別處曾做過這件不愉快而又無收獲的事,將類似這種由無知和激情交織起來的現象,給予了赤裸裸的揭露。

不久以前,從神學甚至從宗教意識的基地出發,對於上帝、神聖事物和理性,好象在較廣範圍內曾經激勵起一個科學的認真的探討。

但這個運動一開始就阻礙了所抱的那種希望。因為這個論辯是從人身攻擊出發。無論那控訴的虔誠信仰者一邊,或那被控訴的自由理性一邊,所持的論據都沒有涉及內容實質本身,更很少意識到為了正確地討論內容實質起見,雙方均必須進入哲學的領域。基於宗教上很特殊的外在小節而作人身的攻擊,顯示出以一種妄自尊大的驕傲,對於個起人的基督教信仰想要從自己武斷的權威來判決,因而對個人蓋上一個世間或永恒的定罪的印章。但丁通過詩篇的靈感,敢於使用彼得的鑰匙,對他許多同時代的人——當然全都業已死去——甚至連教皇和皇帝均包括在內,都判決到地獄去受罪。近代哲學曾受到一個不名譽的攻擊,即哲學把個體的人推尊到上帝的地位。但正與這個基於錯誤推論的攻擊相反,卻另有一個完全現實的僭越的作風,即自己以世界的裁判官自居,來判斷個人對於基督教的信仰,並對個人宣判最內在的罪名。這種絕對權威的口頭禪就是假借我主基督的名字,並武斷地說,主居住在這些裁判官內心裏。基督說7、20):“汝須其他們的果實去認識他們”,象這種誇大的侮慢的定罪與判決,卻並不是好的果實。他繼續說道:“並不是所有向我叫主呀主呀的人都可以進到天國。在那一天有許多人將向我說:主呀主呀,我們不是曾用你的名字宣道嗎?我們不是曾用你的名字驅走魔鬼嗎?我們不是曾用你的名字作過許多奇跡嗎?我必須明白告訴你們:我還不認識你們,全離開我吧,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那些自詡並自信其獨占有基督教,並要求他人接受他的這種信仰的人,並不比那些借基督之名驅逐魔鬼的人高明多少。反之,寧可說,他們這樣的人,正如相信其雷沃斯特的女預言家的人一樣,自矜其善於聽取流浪的鬼魂的意旨,並敬畏它們,而不知驅逐並排斥這些反基督教的、奴性的迷信謊言。同樣,他們也很少有充分能力可以說出幾句有智慧的話,而且完全不能夠做出增進知識和科學的偉大的行為來,而增進知識和科學才是他們的使命和義務。學識廣博尚不能算是科學。他們以一大堆不相幹的宗教信仰的外在節目作為他們的繁瑣工作,但就信仰的內容和實質看來,他們反而僅僅枯躁地崇奉我主基督的名字,隻憑成見去輕蔑並嘰嘲學理的發揮,殊不知學理才是基督教教會信仰的基礎。因為精神的、充滿了思想和科學的擴大,擾亂了甚至阻止了、廓清了他們主觀自負的誇大狂,亦即他們對於無精神性的、無良好果實的和富於惡果的武斷自信,自信他們掌握了基督教,並獨家包辦了基督教。這種精神的擴大在聖經裏最明確地有別於單純的信仰,而且後者唯有透過前者才可成為真理。耶穌說7、38):“任便誰人相信我,從他的腹中將會流出活水的江河來。”這話下麵§39立即有解釋和說明,意謂並不是相信那暫時的、肉體的、現世的基督的人身就可以有這種效果,他還不是真理的本身。在§39裏,信仰是這樣被規定的,即這話是對那些相信他並將要接受聖靈的人說的。因為聖靈尚未下降,因為耶穌尚未得到光榮——那尚未得到光榮的基督的形象就是那時還以肉身出現在時間裏的,或者,即是後來所想象的作為信仰的直接對象的人身。在現世,基督曾把他的永恒的本性和使命,親身口頭啟示給青年們目的在於促使他自身與上帝和解,世人與他和解,並啟示人以解救之道和道德教訓。而青年們對他所抱的信仰即包括有這一切在內。無論如何,這個絕不缺乏最堅強的確定性的信仰,隻能解釋為一種開始,為一種有條件的基礎,為尚未完成的東西。那些具有這樣的信仰的人,尚沒有得到聖靈,雖說他們最初即應接受聖靈,——這聖靈就是真理自身。直到這聖靈後來成為一種信仰,便足以引導人達到一切真理。但有那種信仰的人總是停留在那種確定性和有限的條件裏。但確定性本身僅是主觀的,僅能引導致主觀的形式的確信的果實,因而隨即引起虛驕傲慢,詆毀並責罰他人的後果。他們違反了聖經的教訓,隻是固執著主觀的確定性以反對聖靈。而聖靈或精神即是知識的擴大,也才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