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現實(Die Wirklichkeit) Ⅱ. 因果關係(Das KausalitaBts-V(1 / 2)

§150

必然的事物本身是絕對的關係。這就是說,它是(如上麵各節所說)發展的過程,在這種過程中,關係也同樣揚棄其自身而過渡到絕對的同一性。

必然的事物,在其直接形式下,就是實體性與偶然性的關係。這種關係的絕對自身同一性,就是實體本身,而實體,作為必然性,乃是對這種內在性形式的否定,它因而設定其自身為現實性,但它又是對這種外在事物的否定。在這否定的過程裏,現實的事物作為直接性的,隻是一種偶然性的東西,而偶然性的東西使通過它的這種單純的可能性過渡到一個別的現實性。這個過渡就是作為形式活動〔或矛盾進展〕(§148及§149)的實體同一性。

§151

因此,實體就是各個偶性的全體,它啟示,在各個偶性中,作為它們的絕對否定性,(這就是說,作為絕對的力量),並同時作為全部內容的豐富性。但這內容不是別的,即是這種表現的本身,因為那返回到自身成為內容的規定性本身,隻是形式的一個環節,這個環節在實體的力量支配下,將過渡〔到另一環節〕。實體性乃是絕對的形式活動〔或矛盾進展〕,和必然性的力量,而一切內容僅是唯一隸屬於這個過程的環節,——這個過程,乃是形式與內容相互間的絕對轉化。

附釋:在哲學史裏我們遇見實體為斯賓諾莎哲學的原則。

對他的哲學有人極端稱讚,也有人肆意詆毀,其價值和意義如何,從他在世的時候起,即有了很大的誤解,也引起了很多的爭辯。斯賓諾莎體係中,常被人們提出來攻擊的主要之點,為他的無神論,甚至進而攻擊他的泛神論。其所以被攻擊的原因,真正講來,是由於他認為上帝是實體,而且僅僅是實體。我們對於這些攻擊的看法,首先要依據實體在邏輯理念的體係裏所占的地位。雖說實體是理念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但還不是理念本身,不是絕對理念,而是尚在被限製的必然性的形式裏的理念。上帝誠然是必然性,或者我們也可以說,上帝是絕對的實質,但他同時又是絕對的人格。認上帝為絕對的人格一點,就是斯賓諾莎所未達到的。因此我們不能不承認,他的哲學未能見到構成**教意識內容的上帝的真性質。斯賓諾莎就血統講來,是一個猶太人。大體看來,東方人的觀點多認一切有限的事物僅是奄忽即逝,不能長存,這種東方人的世界觀在斯賓諾莎的哲學裏得到一種思想性的表述。這種東方的實體統一性的觀點無疑地可以形成一切真正哲學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但不可停留在那裏,不予以較高的推進。斯賓諾莎的哲學所缺少的,就是西方世界裏的個體性的原則。這原則與斯賓諾莎主義同時代,在萊布尼茨的單子論裏以哲學的形式首先出現。

從這裏出發我們再回頭來看那認斯賓諾莎哲學為無神論的批評,便可明白看出這種指斥是沒有根據的。因為他的哲學不但不否認上帝,並且承認上帝為唯一的真實存在。我們也不能說,斯賓諾莎雖認上帝為唯一的真實存在,但他的上帝卻非真正的上帝,因此有了這樣一個上帝,也和沒有上帝差不多。如果這種批評正確的話,則一切別的哲學家,在他們的哲學理論裏把上帝降到低於理念的地位,不僅那些隻知道將上帝認作“主”的猶太教徒和回教徒,甚至連那些將上帝僅認作至高無上的,彼岸的、不可知的存在的許多**教徒,都可和斯賓諾莎一樣被指責為無神論者了。細察一下,攻擊斯賓諾莎哲學為無神論,歸結起來,實係指斥他未能將差別或有限性的原則給予正當的地位。接照斯賓諾莎的學說,真正講來,既然沒有世界,——意思是說沒有積極的存在著的事物,那末,他的體係就不應稱為無神論,而毋寧應反過來稱為無世界論(Ako**i**us)。由此又可得到對於他的泛神論的攻擊應持的態度。如果照通常的看法,泛神論是認有限事物的本身或有限事物的複合為上帝的學說,那麼我們也不能不說斯賓諾莎的哲學逃脫了泛神論的攻擊。因為照斯賓諾莎看來,有限的事物或世界一般是完全沒有真理的。反之,正因為他持無世界論,所以他的哲學才確實是泛神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