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
理念自由地自為地實存著,因為它以普遍性作為它的實存的要素,或者說,理念是作為概念的客觀性本身,即理念以它自身為對象。理念作為被規定為普遍性的主觀性,是在它自身內的純粹差別,——是直觀,這直觀在這種同一的普遍性內保持其自身。但理念作為特定的差別,就是進一步的判斷,它把作為全體性的自身從自身中排斥出去,因而首先假定其自身為一外在的宇宙。於是便有了兩個判斷,這兩個判斷雖潛在地是同一的,但還沒有實現其同一性。
§224這兩個理念,就其潛在地和作為生命來說是同一的,但它們的關係卻是相對的,而這種相對性便構成它們在這個範圍內的有限性的規定。這就是反思關係,由於在反思關係裏,理念在它自身內的區別中隻是第一判斷,即一種前提,還不是把它當作一種設定。因此對主觀理念來說,客觀性就是那直接出現在麵前的世界,或者作為生命的理念就是個體的實存的現象界。同時隻要一個判斷是理念在它自身內的純粹區別,那麼理念實現其自身與實現其對方,便是一回事。所以理念深信它能實現這個客觀世界和它自身之間的同一性。——理性出現在世界上,具有絕對信心去建立主觀性和客觀世界的同一,並能夠提高這種確信使成為真理。理性複具有一種內在的衝力,把那據它看來本來是空無的對立,複證實其為空無。
§225
這種過程概括說來就是認識。在認識過程的單一活動裏,主觀性的片麵性與客觀性的片麵性之間的對立,自在地都被揚棄了。但是這種對立最初隻是自在地被揚棄了。因此,認識過程的本身便直接染有這個範圍的有限性,而分裂成理性衝力的兩重運動,被設定為兩個不同的運動。認識的過程一方麵由於接受了存在著的世界,使進入自身內,進入主觀的表象和思想內,從而揚棄了理念的片麵的主觀性,並把這種真實有效的客觀性當作它的內容,借以充實它自身的抽象確定性。另一方麵,認識過程揚棄了客觀世界的片麵性,反過來,它又將客觀世界僅當作一假象,僅當作一堆偶然的事實、虛幻的形態的聚集。它並且憑借主觀的內在本性,以規定並改造這聚集體。前者就是認知真理的衝力,亦即認識活動本身——理念的理論活動。後者就是實現善的衝力,亦即意誌或理念的實踐活動。
認識
§226
認識的普遍有限性,即存在於一個判斷中,存在於對立麵的前提裏的有限性,對於這種前提,認識活動的本身便包含有對它的否定。認識的這種有限性更確切地規定其自身於它自己的理念內。這種規定過程,使得認識的兩個方麵取得彼此不同的形式。因為這兩個方麵都是完整的,於是它們彼此便成為反思的關係,而不是概念的關係。因此將材料當作外界給予的予以同化,好象是接受那材料使它進入於同時外在於它的範疇,這些範疇同樣顯得是彼此各不相同的。這種認識過程實即是作為知性而活動的理性。因此這種認識過程所達到的真理,也同樣隻是有限的。而概念階段的無限真理隻是一自在存在著的目的,遠在彼岸非認識所能達到。但即在認識的這種外在的活動裏,它仍然受概念的指導,而概念的原則則構成認識進展的內在線索。
附釋:認識的有限性在於事先假定了一個業已先在的世界,於是認識的主體就顯得是一張白紙。有人說這種看法係出自亞裏士多德,但其實除亞裏士多德外沒有人更遠離這種對於認識的外在看法了。這種認識方式自身還沒有意識到它是概念的活動,換言之,概念的活動在這種外在的認識過程裏隻是自在的,還不是自為的。一般人總以為這種認識過程是被動的,但事實上卻是主動的。
§227
當有限的認識把區別於它的對象當作一個先在的與它對立的存在著的東西,當作外界的自然或意識的多樣性的事實時,它首先假定它的活動形式是形式的同一性或抽象的普遍性。所以它的活動即在於分解那給與的具體內容,孤立化其中的差別,並賦予那些差別以抽象普遍性的形式;或者以具體的內容作為根據,而將那顯得不重要的特殊的東西拋開,通過抽象作用,揭示出一具體的普遍、類、或力和定律。
這就是分析的方法。
附釋:人們常說到分析方法和綜合方法,就好象這全憑我們的高興,隨便用這個或那個方法都可以似的。但事實上卻並不如此。這完全取決於我們要認識的對象本身的性質,才可決定在兩種從有限認識的概念產生出來的方法中,哪一種較為適用。認識過程最初是分析的。對象總是呈現為個體化的形態,故分析方法的活動即著重於從當前個體事物中求出其普遍性。在這裏思維僅是一抽象的作用或隻有形式同一性的意義。這就是洛克及所有經驗論者所采取的立場。許多人說,認識作用除了將當前給予的具體對象折碎成許多抽象的成分,並將這些成分孤立起來觀察之外,沒有別的工作可做。
但我們立即可以明白看見,這未免把事物弄顛倒了,會使得那要理解事物的本來麵目的認識作用陷於自身矛盾。譬如,一個化學家取一塊肉放在他的蒸餾瓶上,加以多方的割裂分解,於是告訴人說,這塊肉是氮氣、氧氣、炭氣等元素所構成。但這些抽象的元素已經不複是肉了。同樣,當一個經驗派的心理學家將人的一個行為分析成許多不同的方麵,加以觀察,並堅持它們的分離狀態時,也一樣地不能認識行為的真相。用分析方法來研究對象就好象剝蔥一樣,將蔥皮一層又一層地剝掉,但原蔥已不在了。
§228
這種普遍性又是一種經過規定的普遍性。在這裏,認識的活動隨順著概念的三個環節而進展。這概念在有限的認識裏尚未達到它的無限性,這就是經過理智的規定的概念。
將對象接受在這種形式的概念裏,這便是綜合方法。
附釋:綜合方法的運用恰好與分析方法相反。分析方法從個體出發而進展至普遍。反之,綜合方法以普遍性為出發點,經過特殊化而達到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