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是一種生產力(1 / 1)

寧靜是一種生產力

清人張潮在《幽夢影》中寫道:“能閑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閑。”這句話頗有意味,意思是指大家都在忙碌的事情,你能夠悠閑地對待它,才會有時間、有心思去滿足自己的閑情逸趣。

張潮

字山來,號心齋,安徽歙縣人,清代文學家。著有《花影詞》《心齋聊複集》《幽夢影》等。《幽夢影》是一部隨筆體的清言小品集,20世紀30年代經林語堂等人的大力推介,為世人所熟知,現已被公認為明清小品文學的代表作之一。

別人忙碌追逐的你不追趕,別人置之不理的你用心去體會。這是一個發現的過程。發現什麼呢?發現一種生活方式,發現生命的質量。《菜根譚》裏說:“性躁心粗者,一事無成;心和氣平者,百福自集。”講的是同樣的道理。

寧靜有時也是一種生產力。一個人能夠平心靜氣,就能夠獲得一種智慧的能量,提高生命的質量和效率。

我曾經看過一個小故事。一個木匠帶著一幫徒弟幹活兒,幹著幹著累了,擦汗時揮手一甩,腕上的手表飛了出去,掉在刨花堆裏。木工房被刨花堆得滿滿的,足有半人高,徒弟們停下手裏的活兒東翻西找,始終沒有找著。

天色已晚,師傅說:“算了,先去吃晚飯,明天再找吧!”就帶著徒弟們離開了木工房。

一個多小時後,師徒們酒足飯飽,回到木工房,見木匠的小兒子坐在門口,拿著手表說:“爸爸,我幫你找到手表了。”

木匠很是驚訝:“我們這麼多大人,大白天都沒有找到,現在黑燈瞎火的,你是如何找到的?”

男孩說:“大家一起找,亂哄哄的。你們走後,我一個人坐在黑暗裏,聽見手表嘀嗒嘀嗒的聲音,順著聲音一摸,就摸到了。”

故事很簡單,道理卻很深刻。想想看,寧靜難道不是一種生產力嗎?

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

——《莊子·天道》

《莊子》中說:“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天地萬物是可以映照在我們心中的,前提是心要安靜,因為水流就是如此。喧囂的小溪把碎沫拍打在山崖上的時候,澎湃的大海把浪花摔打在沙灘上的時候,它能照見世界嗎?它什麼也看不見。

一個人的心裏有太多欲望,或是過分在意他人的讚譽和誹謗之語,這顆心就會像喧囂的小溪碎沫和澎湃的大海浪花,鼓蕩著,躁動著,以這樣的心看世相和自我,能沒有偏差嗎?如果不能擁有一份寧靜,不能擁有一種閑適,我們能看見生命的本真嗎?

安靜下來,在中國人本來的生命規律中去發現悠然的歡喜,對今天這個時代而言,也許不隻是一件錦上添花的事,說它是雪中送炭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