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修行為僧(2 / 3)

這一天,高彬告訴徒兒們要他們各尋生路。這時朱元璋入寺才50天,經文沒念上一卷,各種雜活倒是做了不少,他覺得自己在皇覺寺就是做了50天的行童。

為了求得生存,皇覺寺的住持不得不忍痛宣布:凡是有家的和尚都可以回家;會做佛事的和尚則努力開辟第二職業;既無家可歸,又沒有技能的和尚,那就隻能背起包袱雲遊四方,以要飯為生了。

朱元璋不會念經,也不會做佛事,他隻好裝著個和尚的樣子:一頂破帽,一個木魚,一個瓦缽,背上小包袱,拜別了住持,硬著頭皮離開了家鄉。朱元璋是個聰明人,他出發前先向人打聽哪兒的災情比較輕,然後就到那兒去。

這是朱元璋第一次離家遠遊,他獨自走著,前麵就是定遠縣了。朱元璋包袱裏的最後一口幹糧也被吃光了,此刻無論是怎樣地難於開口,他都必須靠化緣為生了。

饑餓的驅迫使朱元璋忘記了一切羞辱與危險,漸漸地,他學會了適應各種惡劣的環境。朱元璋沒有了怨恨,也沒有了悲哀,他開始學習應該怎樣去應付這個大千世界。

朱元璋知道化緣也是講究方法和策略的。他專門找一些大戶人家要錢要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壞事做得太多,怕死後入地獄,所以,他們就會發點“善心”,修修來世,求菩薩保佑多發財,生生世世享福,不隻這輩子做地主,祈求下輩子也能做地主。

他們要得到菩薩的保佑就得對和尚客氣一些,因此他們會把從佃戶身上榨取來的血汗錢,留出一點點做布施,這也算是對菩薩的賄賂了。當他們聽見木魚響時,就知道是做“好事”修來生的機會到了。有時是一勺米,有時是幾文錢,他們也是絕不會吝惜的。要是大戶人家沒有人出來,這時,你隻要有耐性把木魚敲得更響些,佛號聲喊得更高一些,遲早會有人出來的。

找大戶人家也會經過人煙稀少的地方,或者餓上幾天,或者挖點野菜充饑,這也是常事。朱元璋白天走鄉串村,晚上就找個破廟棲身,受盡了風霜之苦。幾年的流浪生活,使朱元璋受盡了冷落與嘲笑,也飽嚐了人間的辛酸苦辣。

北風刺骨,大雪紛揚,現在的朱元璋既可以在碾房磨道蜷縮一宿,也可以找到好心的老人收留他住上個三五天。朱元璋知道哪些人樂於布施齋飯,也看得出哪些麵孔存著惡意。

朱元璋穿上破爛的窄衣短袖為人家劈柴挑水,由此來換得三升兩鬥;他又常常穿起袈裟,在暮色蒼茫中投奔禪院,並哄得大小沙彌歡天喜地。隨著朱元璋的逐漸長大,他的意誌也變得更加堅強了。

艱苦流浪的生活,單靠乞討難以維持生計。為了生存,朱元璋也常常會給別人幹苦力。他長期營養不良,難免也會出現體力不支的時候。這一天,朱元璋來到了廬州地麵,這時,從近旁岔道上走過來兩個道士,他們相互問候之後便一路同行了。天色漸漸黑了下來,三個人便一同在村邊的土地廟休息。

躺下不久後,朱元璋忽然覺得寒冷逼人,渾身滾燙讓他不知所措,緊接著,朱元璋便不由自主地說起了胡話。幸虧兩個道士悉心地照顧他,弄了柴草烤暖屋子,用廟裏的銅香爐燒了口熱水,還把自己身上的外衣脫下來給朱元璋蓋上。

第二天,他們又分頭去化齋哀求,一些好心的老人送了些薑湯和熱水給他們,這才使朱元璋轉危為安。之後,他們又扶著朱元璋前行。在一座寺廟裏安頓下來,最後終於幫他渡過了這場災難。這也真是朱元璋命不該絕呀。在化緣的過程中,朱元璋更加直觀地看到了元朝統治者給民眾帶來的苦難。在麵對那些貧苦的農民和富足的地主時,朱元璋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社會分配的不合理。

幾年的遊曆生活,還使朱元璋漸漸熟悉了淮西、豫東一帶的風土人情、地勢關卡,這為他以後的起兵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化緣中朱元璋還結識了許多朋友,這對朱元璋日後的事業無疑是非常有幫助的。

朱元璋與兩個道士分別後便一路向西走去,當他到達廬州府的六安州時,已經是初夏。當朱元璋從一個穿著長衫的儒者模樣的老人身旁走過時,隻見老人汗流浹背,原來老人的身上還背著一個箱子,因此他走起路來顯得很吃力。於是,朱元璋便停下了腳步,幫著老人背起了箱子,老人十分高興。

二人走到一棵大槐樹下休息,老人仔細打量著眼前的這個好心的小夥子,他問了朱元璋的生辰八字後沉吟了一陣。然後,老人嚴肅地說道:“我看過的人很多,可是,相和命都無法與你相比,你要善自珍重啊!”聽到老人這樣說,朱元璋臉上掠過了一絲苦笑。後來,老人又告訴他,此次出行往西北方向走更加有利。朱元璋借老人的吉言,乖乖地聽從了他的指引。

在此後的3年中,朱元璋幾乎踏遍了河南南部的山山水水。3年的乞討生活讓朱元璋學會了很多,他會為了一碗羹湯而去不斷地揣摩別人的心理,從而獲得自己所需要的東西。也就是經過長時間的揣測,朱元璋練就了敏銳的目光以及善於洞察人們心理的能力。

當朱元璋來到一戶人家進行乞討時,一個婦人探出頭來,臉上充滿了對朱元璋的憐憫。這人世間苦命的人實在是太多了,他的年紀還這麼小,我的苦與他比……婦人痛苦地想著。其實,這個婦人也是個窮苦的人。朱元璋從婦人那憐憫的臉上已經得到了莫大的安慰,這時,婦人走了出來,她專注地望著朱元璋的那個齋碗,隨著她的手勇敢向前,一塊菜餅便落進了小和尚的齋碗裏。然後,婦人便猛然轉過身衝回了屋中。

原來,這塊菜餅便是婦人家的全部存糧了,是她強忍了一日的饑餓,留下來準備給兒子吃的。可是婦人還是給了素不相識的小和尚朱元璋,她同情這個弱小的孩子,因此,不得不說婦人的精神是令人敬佩的。朱元璋是個聰明的人,他早已經從婦人那充滿憐憫的臉和淒然的歎息聲裏,明白了這塊菜餅對婦人來說是多麼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