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科舉考試與學校教育是並行的,每次都是由朱元璋親策於朝廷。應會試的舉人多者為600人,少者為97人。無論人數是多還是少,如果能夠一次次地舉行,那也是社會安定、教育發展的很好表現,朱元璋對此也是十分高興的。
教化不單是學校教育,在官吏中推行教化尤其令朱元璋關注,因為這是和整個社會風尚緊密相連的,同時也是與統治的穩定分不開的。另外,朱元璋在用刑方麵,也總是令人感到太重了,甚至有時還是矛盾的:即重犯輕判或重罪輕罰的事例可舉者不少,而輕犯重判或輕罪嚴懲的則是更多。更有甚者,認為自己沒有犯罪的卻一下子就被殺頭了,這主要以文字獄的事件最為突出。
在文字獄出現時,好像寫篇文章用個詞都會讓朱元璋感到憤怒,本來是無意攻擊朱元璋的,結果卻被視為了十惡不赦的罪人。對於所犯的罪給予的懲罰,或輕或重,也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好像是以朱元璋的喜怒無常來代替了法律上的嚴格規定。但是,晚年時的朱元璋在這方麵也是有所改變的。由此可見,對一個帝王來說,喜和憂在其心中始終是並存的。
繼文字獄以後又出現了科場案,它是朱元璋實行專製獨裁,有意吸引北方儒士入朝為官,以壯大自己的勢力的又一表現。當時江浙一帶的富豪大戶比較多,那裏又是張士誠的老巢,因此許多人都與張士誠有關係。朱元璋有著極為強烈的仇富心理,他對於江浙一帶的讀書人,也懷有深深的敵意。
朱元璋為了打擊江南士人,培植拉攏北方的知識分子,還搞了一場驚動全國的科場大案。這也是朱元璋晚年時的一場較大並且特殊的文案。全案的首犯為年逾80歲的學士劉三吾,這位大器晚成的儒士是茶陵人。
洪武十八年,也就是1385年,當時已經73歲的劉三吾入朝拜見朱元璋,被授左讚善,官至翰林學士。當時正趕上製定各種規章法律,劉三吾也參與其中。
劉三吾為朱元璋的大作《大誥》及《洪範注》等作序,奉敕主編《省躬錄》《書傳會選》《寰宇通誌》《禮製集要》等書。朱元璋很是滿意,因而劉三吾受到了禮遇。劉三吾在朝中與汪睿、朱善並稱為“三老”,其為人慷慨率直,不懷成見,自號坦坦翁,尤其是大節不虧。
1397年,劉三吾受命與紀善、白信蹈等主考會試。劉三吾主考榜發,宋琮等51人考中,他們都是江南士人,北方則無一人考中。於是,北方士子議論紛紛,說劉三吾等考官都是南方人故意偏袒鄉裏,歧視北方人。
在此時,朱元璋也心下生疑。於是,他就命侍講學士張信等重新審閱北方落榜舉子的試卷。結果,仍然沒有一個及格的,證明劉三吾等是出以公心,判卷也並無錯誤,錄取名額的不同,是地區間文化差異造成的。
此外,科舉考試與學校教育是並行的,每次都是由朱元璋親策於朝廷。應會試的舉人多者為600人,少者為97人。無論人數是多還是少,如果能夠一次次地舉行,那也是社會安定、教育發展的很好表現,朱元璋對此也是十分高興的。
教化不單是學校教育,在官吏中推行教化尤其令朱元璋關注,因為這是和整個社會風尚緊密相連的,同時也是與統治的穩定分不開的。另外,朱元璋在用刑方麵,也總是令人感到太重了,甚至有時還是矛盾的:即重犯輕判或重罪輕罰的事例可舉者不少,而輕犯重判或輕罪嚴懲的則是更多。更有甚者,認為自己沒有犯罪的卻一下子就被殺頭了,這主要以文字獄的事件最為突出。
在文字獄出現時,好像寫篇文章用個詞都會讓朱元璋感到憤怒,本來是無意攻擊朱元璋的,結果卻被視為了十惡不赦的罪人。對於所犯的罪給予的懲罰,或輕或重,也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好像是以朱元璋的喜怒無常來代替了法律上的嚴格規定。但是,晚年時的朱元璋在這方麵也是有所改變的。由此可見,對一個帝王來說,喜和憂在其心中始終是並存的。
繼文字獄以後又出現了科場案,它是朱元璋實行專製獨裁,有意吸引北方儒士入朝為官,以壯大自己的勢力的又一表現。當時江浙一帶的富豪大戶比較多,那裏又是張士誠的老巢,因此許多人都與張士誠有關係。朱元璋有著極為強烈的仇富心理,他對於江浙一帶的讀書人,也懷有深深的敵意。
朱元璋為了打擊江南士人,培植拉攏北方的知識分子,還搞了一場驚動全國的科場大案。這也是朱元璋晚年時的一場較大並且特殊的文案。全案的首犯為年逾80歲的學士劉三吾,這位大器晚成的儒士是茶陵人。
洪武十八年,也就是1385年,當時已經73歲的劉三吾入朝拜見朱元璋,被授左讚善,官至翰林學士。當時正趕上製定各種規章法律,劉三吾也參與其中。
劉三吾為朱元璋的大作《大誥》及《洪範注》等作序,奉敕主編《省躬錄》《書傳會選》《寰宇通誌》《禮製集要》等書。朱元璋很是滿意,因而劉三吾受到了禮遇。劉三吾在朝中與汪睿、朱善並稱為“三老”,其為人慷慨率直,不懷成見,自號坦坦翁,尤其是大節不虧。
1397年,劉三吾受命與紀善、白信蹈等主考會試。劉三吾主考榜發,宋琮等51人考中,他們都是江南士人,北方則無一人考中。於是,北方士子議論紛紛,說劉三吾等考官都是南方人故意偏袒鄉裏,歧視北方人。
在此時,朱元璋也心下生疑。於是,他就命侍講學士張信等重新審閱北方落榜舉子的試卷。結果,仍然沒有一個及格的,證明劉三吾等是出以公心,判卷也並無錯誤,錄取名額的不同,是地區間文化差異造成的。
可是,北方的士子依然不服氣,他們不相信北方人都是笨蛋。於是,他們把矛頭指向了以張信為首的複審官,誣陷他們受了劉三吾的賄賂和囑托,故意拿一些低劣的卷子進行複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