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喜事憂事(2 / 3)

朱元璋本來就對南方人懷有巨大的成見,而此時北方舉子的誣告正中他的下懷。於是,朱元璋不問青紅皂白怒降嚴旨,把副考官統統殺掉了。主考官劉三吾已經是85歲的老翁,念其年事已高,“從寬處理”,免死而充軍。才華橫溢的宋琮也因為考了個第一,而被發往邊疆服苦役去了。

由此一來,朱元璋對誰也不再相信。於是,他親自命題入闈另考。奇怪的是,三場考完,皇榜一出,取中的61人,清一色都是北方人,南方人全部名落孫山。這個被當時人稱作“南北榜”,又稱“春秋榜”的事件,無疑是一場鬧劇。這也是朱元璋對遍布朝野的南方文人士大夫進行大刀闊斧的限製與削弱,他不能允許一個江南文人網對朝廷構成牽製與威脅!

當然,在江南才子中也有死裏逃生的,他就是鬆江花亭人袁凱。有一天,朱元璋命袁凱將一批判罪案卷送到東宮太子那裏複審。太子嫌處置過重,因而給不少案犯減了刑。

袁凱如實回報後,朱元璋不露聲色地問道:“袁凱,依你看,朕與太子誰判得是?”

袁凱略加思忖,字斟句酌地答道:“陛下從重,乃執法嚴正;東宮趨輕,是心存仁慈。”這個不偏不倚的回答,使朱元璋十分不快,覺得袁凱老奸巨猾,兩邊討好。

袁凱偷眼看到皇上麵露不悅之色,知道事情不妙。為防大禍臨頭,回去便假裝瘋癲。家人傳出話來,說是受了驚嚇得了瘋癲症。但朱元璋不信,命人將袁凱拖來進行當場查驗。

袁凱被綁來了,隻見他頭發蓬亂,滿臉鼻涕汙垢。朱元璋命使者用鐵錐子狠刺他的手指,袁凱的痛楚可想而知,但他卻望著雙手,放聲大笑。朱元璋雖然心存疑惑,隻得放他回家。

回到家,袁凱瘋得更厲害了,他命家人用鐵鏈鎖了脖子,蓬頭垢麵滿嘴瘋話,還四處亂走。朱元璋果然又派人前來打探真假,隻見袁凱踉踉蹌蹌走過來,對著使者又唱又舞。然後爬到籬笆邊,撿起一截黑乎乎的狗屎填進了嘴裏,大嚼特嚼,一副香甜無比的樣子。使者看到後捂著鼻子扭頭就走了。朱元璋得到了使者“目睹”的確切情報,才不再對袁凱進行追究了。

聰明的朱元璋還是上了當,其實,袁凱的一切反常行為都是設計好的,他吃的那個黑色狗屎橛兒,其實也是用炒麵拌糖稀做成的,放在那裏備用的。

朱元璋的帝位是經過十餘年拚殺,用鮮血換來的。因此,在朱元璋的眼裏,皇帝寶座就是一座金山銀庫,沒有一個人不是虎視眈眈,垂涎欲滴,時刻伺機搶劫掠奪的,稍不留神,它就會成為別人的囊中之物。

因此,朱元璋的雙眼始終都是瞪得大大的,他警惕地注視著周圍的一切。朱元璋不但不相信任何口頭上的忠誠之詞,而且對此還產生了一種逆反心理,他認為愈是信誓旦旦地宣稱效忠於皇帝的人,愈是懷有二心的危險之徒。

洪武二十九年正月的一天,朱元璋向左右侍臣問起民間事,回答皆是“天下之民幸蒙至治”等吹捧之詞。朱元璋晚年盡管自認未達“至治”,但也的確流露出了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自滿情緒,他認為誰也做不到徹底消滅“窮民”的現象,就連人人最崇拜的堯舜之君也沒有做到。

朱元璋問及民間事說明了他對下層人民的不放心,這也是他的憂慮之處。繼而在廣東發生的一起“山賊”起事,就更加加深了朱元璋的警惕。首領袁萬山聚眾劫掠,後來發展成為有根據地和一定組織的團體。他們與官軍進行作戰,打敗了就躲藏到洞中,官軍退兵了他們又出來。後來,經廣東都指揮王才設伏,才將袁萬山斬首,官軍又將袁萬山的“巢穴”給搗毀了。

但是,令人震驚的是在洪武三十年正月,漢中府沔縣吏高福興及民人田九成、僧人李善治又發起了動亂。到了九月,在官軍窮追猛打的進攻之下,才將高福興等5位首領擒殺,被俘的4000餘人也當了兵勇。

農民起義出身的朱元璋,對來自社會最底層的反抗總是特別地敏感,他時刻都懷有警惕之心,更何況現在這種反抗還在不斷地爆發著。此時,在朱元璋看來解決農民的流徙及反抗,最根本的辦法是要保證他們的衣食供給,同時還要取消苛政。

朱元璋雖然認識到了農民需要實惠,但是在那個年代還沒有切實可行的辦法提供這種實惠,洪武帝的擔憂雖然合乎情理,但是卻難以解決。

憂中之重應屬國本未固,中國的封建社會經常把皇太子和首都稱為國家的根本,從而使人們認識到二者與國家長治久安和前途命運有著很大的關係。朱元璋晚年在皇太子與首都的確立上都很不理想,這也反映出了他對未來的憂慮。

朱元璋對皇太子朱標按著皇室的規定,對其進行了全麵的教育。皇太子朱標確切涉足政事是在23歲的時候,朱元璋曾下令告知群臣自此大小政事,都先奏請皇太子處置,然後再奏報他。

然而,皇太子與他的政見並非是完全相同的。洪武十五年,在給囚犯定罪輕重的問題上就暴露出了朱元璋與皇太子不同的思想。有一天,朱元璋審理完囚犯,命禦史袁凱送到皇太子處複審,結果皇太子依次做了減輕的處置。

袁凱返回向朱元璋奏報,朱元璋異常生氣,其實這件事錯誤並不在於袁凱,而是皇帝與皇太子之間存在著思想上的分歧。皇帝發問的本身就是問題,難為臣下更是錯上加錯。不過絕不能因此認為朱元璋對朱標已失去了信心,他依然認為朱標是永葆基業的接班人。後來皇太子朱標逝世了,朱元璋覺得用心培養出來的接班人就這麼沒了,他感到極為悲痛。

皇太子朱標的逝世,在明朝引起了震動,其實很清楚,這其中的焦點都集中在了接下來由誰來繼承大統。後來,繼承人盡管按程序確立了,但也因如此,明朝統治上層的爭權鬥爭逐漸白熱化,朱元璋又多了一份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