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班則忌“散”。但凡諧音“散”的,都得改別的詞,比如雨傘就得叫雨蓋、雨擋、雨攔、雨遮,還有叫“豎笠”和“聚笠”的。有一回新鳳霞在後台說:“我先歇歇!剛跑到這兒,渾身都是汗,累得都散了架子了。”話音還沒落,把頭李小眼就大吼一聲“忌諱”。接著又說:“你他媽的還是在戲班長大的,怎麼這麼外行哪?這個字是戲班兒的忌諱,你不知道哇?你怎麼不說是拆了架、碎了架?”拆了架、碎了架是個人的事,散了架可是戲班裏最大的災難,所以新鳳霞非挨一頓臭罵不可。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散”不能說,不但連帶著“傘”成了忌諱,就連“三”也有了麻煩。方言中帶“三”字的詞似乎都不怎麼好,比如三隻手、三腳貓。上海話就更是如此。癟三、豬頭三、勿來三、彈老三(死),都不好。其實這是趕巧了,並沒有什麼內在聯係的。人都是兩隻手,靠兩隻手勞動謀生。扒手小偷暗地裏藏著一隻,專門竊取不義之財,當然是“三隻手”。貓都是四條腿,四條腿的貓才能抓老鼠。一隻貓如果叫喚起來像隻“貓”,“老鼠”卻抓不到一隻,當然是“三腳貓”。至於“豬頭三”,不過是“豬頭三牲”的縮語,意思是牲口、畜生;而“勿來三”則是“事不過三”的意思。男人女人做愛,一夜之間,最多兩次,勿來三。如果居然來了三次,那就是“來勁”了。所以“來三”也有“來勁”的意思,比如“迭個人做事體牢來三咯”。有人說“來勁”一詞是從妓院裏傳出來的(肖複興《說北京話》),我懷疑“來三”也是。
忌諱“四”的似乎隻有廣東人,北方人不怎麼忌。北方人送禮,常常是四樣,叫“四彩禮”。他們的酒席上,也常常是四涼四熱,四大件四冷盤,還要吃“四喜丸子”。“五”和“七”也不忌,但也不特別喜歡。特別喜歡的是六、八、九。六諧音祿,八諧音發,九諧音久,是全國各地南方北方都喜歡的。其中,做官的特別喜歡“六”,經商的特別喜歡“八”,當皇帝的則特別喜歡“九”。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姓王又排行第八的,就最好不要叫他“八爺”。“八婆”也不能叫。在粵語中,“八婆”是指那些愛管閑事又神神叨叨令人討厭的女人,也叫八卦婆,相當於北京的“事兒媽”。如果這女人是姑娘家,就叫八卦妹或八妹。八婆或八妹是不會讓你“發”的。所以廣東人也不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