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喜歡說“軋”。交朋友叫“軋朋友”,湊熱鬧叫“軋鬧猛”,看風頭叫“軋苗頭”,插一手叫“軋一腳”,婚外同居叫“軋姘頭”,而受氣吃癟則叫“吃軋頭”。“軋”也好,“撈”也好,在我們看來都不怎麼好聽,也不怎麼雅——一個讓人想到伸出手去抓,一個讓人想到開著車去碾,但廣州人和上海人似乎無所謂。

廣州話中還有兩個使用頻率很高的詞——揾和抵。揾是找的意思。覓食、謀生、找活路,叫揾食、揾錢、揾米路;宰客、騙人、討便宜則叫揾丁、揾笨、揾老襯。抵指有價值的意思。到酒樓美餐,吃得大快朵頤,叫“抵食”;到商場購物,買得稱心如意,叫“抵買”;到歌舞廳夜總會娛樂中心瀟灑一回,玩得興高采烈,叫“抵玩”。顧客滿意,老板開心,看著大把的票子進賬,心裏暗叫“抵賺”。會賺錢的也會花錢,會花錢的多半也會賺錢,這就叫“抵手”(能幹、有本事)。如果沒有賺錢的能耐,那就隻有坐以待斃,大約也就隻好叫“抵窮”(活該受窮)乃至“抵死”(該死)了。反正一件事情做不做,要看“抵唔抵”(值不值)。抵,就做;唔抵,就不做。像北京人那樣“侃”(侃大山),像成都人那樣“擺”(擺龍門陣),大約“唔抵”,那就算了吧!

當然,廣州人也要“傾”(傾偈),也要“歎”(歎世界)。否則,就不會有“一盅兩件歎早茶”的說法。歎,在粵語中是享受的意思。清早起來,在街上溜達溜達,然後走進酒樓,挑一張桌子坐定,即有小姐來上茶。再隨便要一兩樣點心,便可以邊吃邊聊直到早茶收檔,可真的稱得上是“歎世界”(享清福)啊!

廣州人要“歎早茶”,上海人要“孵茶館”,但他們不會像成都人那樣把茶館當作“民間政協”,也不會像北京人那樣把侃大山當作一種“事業”甚至“職業”(比如說相聲)。他們的“歎世界”也好,“小樂惠”也好,也比北京人的“找樂子”更多物質生活享受的成分。北京人的“找樂”,更多的是因物質生活不足而到精神領域去“找補”,因此很容易發展為“貧嘴”。可見同為世俗,各地也不完全相同。說起話來,自然就風格各異。關於這一點,我在《讀城記》一書中已講得夠多,再寫就成“搗糨糊”了,還是就此打住吧!

上海人喜歡說“軋”。交朋友叫“軋朋友”,湊熱鬧叫“軋鬧猛”,看風頭叫“軋苗頭”,插一手叫“軋一腳”,婚外同居叫“軋姘頭”,而受氣吃癟則叫“吃軋頭”。“軋”也好,“撈”也好,在我們看來都不怎麼好聽,也不怎麼雅——一個讓人想到伸出手去抓,一個讓人想到開著車去碾,但廣州人和上海人似乎無所謂。

廣州話中還有兩個使用頻率很高的詞——揾和抵。揾是找的意思。覓食、謀生、找活路,叫揾食、揾錢、揾米路;宰客、騙人、討便宜則叫揾丁、揾笨、揾老襯。抵指有價值的意思。到酒樓美餐,吃得大快朵頤,叫“抵食”;到商場購物,買得稱心如意,叫“抵買”;到歌舞廳夜總會娛樂中心瀟灑一回,玩得興高采烈,叫“抵玩”。顧客滿意,老板開心,看著大把的票子進賬,心裏暗叫“抵賺”。會賺錢的也會花錢,會花錢的多半也會賺錢,這就叫“抵手”(能幹、有本事)。如果沒有賺錢的能耐,那就隻有坐以待斃,大約也就隻好叫“抵窮”(活該受窮)乃至“抵死”(該死)了。反正一件事情做不做,要看“抵唔抵”(值不值)。抵,就做;唔抵,就不做。像北京人那樣“侃”(侃大山),像成都人那樣“擺”(擺龍門陣),大約“唔抵”,那就算了吧!

當然,廣州人也要“傾”(傾偈),也要“歎”(歎世界)。否則,就不會有“一盅兩件歎早茶”的說法。歎,在粵語中是享受的意思。清早起來,在街上溜達溜達,然後走進酒樓,挑一張桌子坐定,即有小姐來上茶。再隨便要一兩樣點心,便可以邊吃邊聊直到早茶收檔,可真的稱得上是“歎世界”(享清福)啊!

廣州人要“歎早茶”,上海人要“孵茶館”,但他們不會像成都人那樣把茶館當作“民間政協”,也不會像北京人那樣把侃大山當作一種“事業”甚至“職業”(比如說相聲)。他們的“歎世界”也好,“小樂惠”也好,也比北京人的“找樂子”更多物質生活享受的成分。北京人的“找樂”,更多的是因物質生活不足而到精神領域去“找補”,因此很容易發展為“貧嘴”。可見同為世俗,各地也不完全相同。說起話來,自然就風格各異。關於這一點,我在《讀城記》一書中已講得夠多,再寫就成“搗糨糊”了,還是就此打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