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成都人也有北京人那種舉一反三由此及彼的本事。比方說,弄虛作假,在成都人那裏叫“水”;偽劣產品叫“水貨”,而一個人說話不算數,或做事不到位,便叫“水得很”。由此及彼,則又有“水客”“水功”“水垮垮”“水漩兒”等說法。再比方說,一件事情沒有辦成,就叫“黃”或“黃了”,其他地方也這樣說。但成都人則進而發展為“黃腔”“黃棒”“黃渾子”“黃蘇蘇”,甚至還有“黃師傅”和“黃手黃腳”等等。
不過北京話和成都話相比,也仍有雅俗之別。比如公共汽車上擠,成都人會嚷嚷:“擠啥子擠啥子,進火葬場還要排隊轉輪子的麼,瓜不兮兮的,出得倒門出不倒門?”北京人卻會說:“別擠了,再擠就成相片啦!”北京人比成都人幽默。
幽默是一種人生狀態和人生境界。惟其如此,才能在大俗中見大雅。北京人是從來就不怕“俗”的。即便有“雅”的說法,他們也要換成“俗”的。比如惹是生非,在北京就叫“招貓逗狗兒”;班門弄斧,則叫“聖人門前賣三字經”。你不能不承認這些俚語比成語更有味道。魯班門前弄斧頭固然有點可笑,但要是真有三板斧呢?而最最“小兒科”的三字經居然拿到聖人門前去賣,那就實打實地可笑到家了。更可笑的是“別拿武大郎不當神仙”,意思是要尊重人,別小看人,不要把人不當人。這就奇怪。要說“別拿呂洞賓不當神仙”還像回事,武大郎算哪路神仙呢?但反過來一想,又覺得特別有道理。你想吧,要是連武大郎都被當成了神仙,還有誰不是神仙?
同樣,“八拜都拜了,就差一哆嗦”,就比“事情隻差一步,不要功虧一簣”有趣味;“他不把我當幹糧,我也不把他當鹹菜”,也比“他不尊重我,我也不尊重他”有嚼頭。民間話語從來就是最生動、最鮮活的,難的是用其俗而不至於粗俗、庸俗。北京人就能做到這一點。北京是不乏粗鄙粗俗的,比如丫挺、傻逼之類的市罵,母豬胡同、灌腸胡同之類的地名,但並不讓人覺得俗氣。因為北京是中國最高貴最大氣的城市,有一種其他地方沒有的貴族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使北京雖有粗俗粗鄙卻不至於沉淪。實際上,所謂北京的貴族精神,指的是一種高尚的人格理想、高貴的精神氣質和高雅的審美情趣。它們隻可能在北京這個千年古都的特殊環境中熏陶培養出來的。因此,盡管方言俚語都難免“俗”,卻惟有北京,能夠化臭腐為神奇,用土得掉渣的話說出最具有藝術性的名言來。
所以,成都人也有北京人那種舉一反三由此及彼的本事。比方說,弄虛作假,在成都人那裏叫“水”;偽劣產品叫“水貨”,而一個人說話不算數,或做事不到位,便叫“水得很”。由此及彼,則又有“水客”“水功”“水垮垮”“水漩兒”等說法。再比方說,一件事情沒有辦成,就叫“黃”或“黃了”,其他地方也這樣說。但成都人則進而發展為“黃腔”“黃棒”“黃渾子”“黃蘇蘇”,甚至還有“黃師傅”和“黃手黃腳”等等。
不過北京話和成都話相比,也仍有雅俗之別。比如公共汽車上擠,成都人會嚷嚷:“擠啥子擠啥子,進火葬場還要排隊轉輪子的麼,瓜不兮兮的,出得倒門出不倒門?”北京人卻會說:“別擠了,再擠就成相片啦!”北京人比成都人幽默。
幽默是一種人生狀態和人生境界。惟其如此,才能在大俗中見大雅。北京人是從來就不怕“俗”的。即便有“雅”的說法,他們也要換成“俗”的。比如惹是生非,在北京就叫“招貓逗狗兒”;班門弄斧,則叫“聖人門前賣三字經”。你不能不承認這些俚語比成語更有味道。魯班門前弄斧頭固然有點可笑,但要是真有三板斧呢?而最最“小兒科”的三字經居然拿到聖人門前去賣,那就實打實地可笑到家了。更可笑的是“別拿武大郎不當神仙”,意思是要尊重人,別小看人,不要把人不當人。這就奇怪。要說“別拿呂洞賓不當神仙”還像回事,武大郎算哪路神仙呢?但反過來一想,又覺得特別有道理。你想吧,要是連武大郎都被當成了神仙,還有誰不是神仙?
同樣,“八拜都拜了,就差一哆嗦”,就比“事情隻差一步,不要功虧一簣”有趣味;“他不把我當幹糧,我也不把他當鹹菜”,也比“他不尊重我,我也不尊重他”有嚼頭。民間話語從來就是最生動、最鮮活的,難的是用其俗而不至於粗俗、庸俗。北京人就能做到這一點。北京是不乏粗鄙粗俗的,比如丫挺、傻逼之類的市罵,母豬胡同、灌腸胡同之類的地名,但並不讓人覺得俗氣。因為北京是中國最高貴最大氣的城市,有一種其他地方沒有的貴族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使北京雖有粗俗粗鄙卻不至於沉淪。實際上,所謂北京的貴族精神,指的是一種高尚的人格理想、高貴的精神氣質和高雅的審美情趣。它們隻可能在北京這個千年古都的特殊環境中熏陶培養出來的。因此,盡管方言俚語都難免“俗”,卻惟有北京,能夠化臭腐為神奇,用土得掉渣的話說出最具有藝術性的名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