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行天下》是作者曆時數年,幾易其稿,旨在弘揚我國古代輝煌燦爛的“孝”文化的嘔心瀝血之作。
小說所塑造的主要人物鄭興,是呂梁山下乃至三晉大地至今都傳頌不朽的一個平民曆史人物。他生活在我國古代隋唐時期,曾以其超凡脫俗的卓著孝行與大愛精神而名聞九州,感動朝野。據《汾州府誌》記載:“……貞觀元年,其孝行有司聞於朝,唐太宗詔改永安縣為孝義縣。”其名直沿至今。作者以這一曆史人物為主線,追尋著他人生的心路曆程及命運軌跡,在遵循曆史背景和人文環境的前提下,給予了進一步的演繹與挖掘,塑造了以鄭興為代表的一大批有血有肉、生動鮮活的人物形像。雖然作品為藝術創作,允許虛構,可以推理,不同於求真求實、論從史出的曆史研究,是通過形象思維的藝術手法來突現主題的,但讀後卻令人感到,作者在注重作品戲劇性與藝術性的同時,也不失對曆史真實性以及人文思考與精神傳承的積極探求。
曆史悠久的“孝”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是做人的根本,是當今社會正在大力倡導的一種公共美德。
我們知道,傳承了幾千年作為禮教的“孝”文化,在今天看來,是社會倫理道德的範疇。但尋根究底,它是我國春秋末期被尊為“萬世師表”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大聖人所提倡的“德政”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在他所處的那個分崩離析、社會動蕩不安的時代,雖然他周遊列國,向各諸侯國遊說,他的這一理想終難實現,但在人類漫長的曆史進程中,從民族最強盛時期的漢唐以前,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及彪炳千秋的“貞觀之治”,以至到上世紀的辛亥革命時期,它幾乎一直被奉為儒家的正統思想。雖然在二十世紀初期的“五四”運動時,曾為要讓西方的民主與科學進來,有些矯枉過正,具有積極意義地提出過要“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在新中國建立後的五十年代“反右”、六十年代的“文革”後期,受政治風波的影響曾出現過非理性運動的批判,但在撥亂反正,我們的民族經曆了那麼長的苦難曆程走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適逢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作為人的一種情懷,在社會生活中起著協調家庭、朋友、同誌以及和諧整個社會關係的傳統的“孝”文化,又義無反顧地重新回歸到了人們的社會生活之中,在體現著它穿越曆史時空而經久不衰、不可低估的人文價值。
我們今天的社會是法治的社會,在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社會製度、法製建設以及社會各個方麵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在法製的基礎上,社會公德與法律製度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文化生活已呈現出多元化的今天,作為傳統禮教的“孝”文化,雖然它不可能去救贖所有的人,但它已是廣大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的一種信念。它所表現出的,已不僅僅是一種一己之愛的情懷,而是一種超越自我,真誠地麵對自己的生命,升華到更高層麵上的一種大愛,一種大情懷、大胸襟,一種胸懷大誌的氣度,一種高風亮節,成為一種人格道德追求的極限,在為和諧社會的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積極作用。
因此我們說,在當前舉國上下同心同德共建和諧社會的大好形勢下,在全國人民滿懷激情歡慶共和國六十華誕盛典的大喜日子裏,《孝行天下》一書的麵世,意義積極而深遠,可謂是為祖國母親獻上的一份厚禮,可喜可賀。
最後我想說,我國古代“孝”文化底蘊深厚,輝煌燦爛,很值得去挖掘,應該得到很好的繼承和發揚。我真誠地希望,迎著我們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曙光,《孝行天下》這部鴻篇巨製的麵世,能給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帶來一份溫暖和尊嚴,能夠為共同創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本書付梓前,榮生同誌邀請我為本書作序,盛情難卻,我欣然答應。為表達在國慶盛典的大喜之日對偉大祖國的滿懷感激崇敬之情,用心備至,略述上麵幾段感言,欠妥之處,敬請讀者原宥。
是為序。
中共山西省呂梁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李良森
2009年國慶盛典於山西呂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