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陽明院(一)(1 / 2)

是夜。

一隊蒙著黑篷布的四輪馬車,在通往孝陵的路上疾馳。每輛車上都插著兩隻火把,遠遠望去像一條火龍在黑暗中蜿蜒前行。

此時,在距離孝陵衛大營六百步的下馬坊,三個漢子手持火把圍繞著一個中年男人站在那裏。雖然正月已過,但天氣依然寒冷,一陣夜風刮過,四人不禁縮了縮脖子。

“大人,差不多快到了。”說話的是誇巴永吉,其他幾人便是指揮使陸子淵和另外兩個千戶。孝陵衛在營的幾個頭頭兒都到齊了。

“嗯,戌時了。三弟,這次生員裏有二妹家的那個吧?”陸子淵扭頭問誇巴永吉。

誇巴永吉稟道:“正是。本科生員共一十三名,我孝陵衛軍士子弟一十二人,還有一人係錦衣衛指揮使陸炳之子。”

陸子淵滿意地點點頭:“嗯,他終於答允了。”

說話間,不遠處已傳來車輪和馬蹄聲,已經可以看到點點火光了。

車隊一停定,車裏的人連同駕車軍士都迅速下車,快步跑到下馬坊前,刷刷跪下,齊聲道:“見過指揮大人,見過三位千戶大人。”

四人快步上前,把眾人一一扶起,道:“請起請起,諸位兄弟,一路辛苦。”

眾人均站起身來。老實的,垂手站在一旁,一些活潑的,因一路不敢講話,已經憋不住開始嘰嘰喳喳地聊起來,更有人喊道:“豈敢,幾位大人留守大營,那才是辛苦啊!”

“哈哈哈哈……”眾人一陣哄笑。

陸子淵拱拱手,表示感謝,笑著說:“勞弟兄們掛念。今日已晚,

先回營歇息。明日擺接風大宴,我給諸位拜個晚年,咱們一醉方休。”

說罷,手一揮,眾人馬上停止笑鬧,自行整隊。太祖孝陵,神聖之地,凡進皇陵區域,所有官員無論品級,從下馬坊開始,一律下轎下馬,改為步行,違者以大不敬論處。身為孝陵衛,更是不敢有違聖命,

大家成兩列在楊大年的帶領下穿過下馬坊走向大營。駕車軍士也牽著馬匹的轡頭,緊跟其後。

永樂十九年,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北京。孝陵衛因其特殊,並未跟隨遷動,而是繼續原地駐紮,指令均火漆密封由六百裏加急從北京傳送。但朱棣卻將孝陵衛軍士的家屬全部遷到了北京,表麵上是給予優渥待遇,實則是因為他對這支特殊的部隊還頗為忌憚,拿其家屬作為人質,以防孝陵衛不受掌控。

南京和北京相距遙遠,為解孝陵衛軍士思家之愁,每逢年節,便有車隊接送大家返回北京與家人團聚。為保密起見,馬車均覆蓋黑色篷布,白天居於驛站,夜晚加急趕路。今年過年,除在外公幹和少量留守大營的之外,共計有一百餘人去京師過年。一般過罷正月十五,就有車隊去迎接大家返回南京孝陵衛大營,剛才便是陸子淵等人迎接這些返回大營的軍士。

這次,車隊除了迎接回家過節的軍士之外,還接回了一批特殊人物。

軍士們和車隊離開,下馬坊裏登時安靜了下來,隻剩下陸子淵三人和一群小黑影。陸子淵的笑容突然慈祥了起來,輕輕招了招手,那些小黑影便向他擁了過來。火把照映下,可以看出原來是一群孩子。走在最前麵的,是一個十來歲大小的男孩,他高興地喊了一聲:“大伯!”

2說話的是現任錦衣衛指揮使陸炳的兒子,陸子淵的親侄子——陸亦軒。

陸亦軒今年十五歲,一張小圓臉,濃濃的眉毛,單眼皮,小眼,看麵相並不是個聰明人,但他確實是個讀書的好手。他爹陸炳雖深得皇帝信任,頗有權勢,卻沒讀過什麼書,所以曆來羨慕那些朝堂上談論社稷的大學士,一心想培養陸亦軒走科舉之途,望其將來能弄個庶吉士,進翰林院,未來能入閣也說不定。但陸亦軒卻並不這麼想。他讀四書五經的同時,更讀了不少誌怪的筆記小說,從魏晉讀起,基本遍覽古今此類讀物。陸亦軒喜歡怪力亂神,也因為受陸子淵影響。陸子淵膝下無子,

所以對弟弟的這個兒子喜愛非常,若不是陸炳就這一個獨子,陸子淵真想把他過繼來給自己當兒子。隻要他在北京,定會找陸亦軒過來住上數日,每次見麵,陸子淵便會給陸亦軒講些陰陽術數、神鬼精怪的事情。

陸亦軒喜歡這個大伯,更喜歡他講的故事。這些仿佛另一個世界的東西令他著迷,和它們相比,四書五經是如此的枯燥。